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是中华民裨的图腾。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和对初生生命的崇拜的历史3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龙”揭开了中华文化崇拜龙的谈底。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其头部形象似一个猪首,身体则是一个“C”形,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从脊椎动物的 胚胎演化来看,它们发育早期的胚胎全部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样子,并且身体都呈“C”形--龙形。显然,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如果让龙打头,唯有龙没有现实的比照。龙除了是所有动物的早期胚胎之外,还是不同动物的整合,它包含了蛇、马、羊等化身。在中华文化中有“左青龙、右白虎”说法广虎踞龙盘”的成语等,这里的龙,应该是一种“威龙”威武之龙。红山玉龙,则可称为“生龙”--生命之龙。生命之龙与威武之龙整合以后的龙,可称为“神龙”,这也是在中华文化中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的开始。神龙的形态则由具体的生命与动物的形态所蕴涵的多种理念整合升华而成,其内涵仍然是中华民族生殖文化的最尚表达。
                  关于龙文化的演化,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是,龙是由古代多种演化合一的结果: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发生逆转、走向衰落的明代是龙文化的鼎盛期。随着清王朝的消逝皇室龙文化”也终 结为历史文化而在现代,中华龙文化则主要成为一种民俗的表达^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龙”节目则必不可少;青年男女结婚时,常常会有龙风图案作为婚礼的主要装饰,表达“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中华巨龙的金蛇之舞则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象征,表达的是“福寿綿延”之意: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则又表达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深沉的认知情感-。
                  中国龙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横亘万古的伟大文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同中国的必要的文化交流途径之一便是需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由于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不宜简单修改历史的形象传承^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华之龙,可以考虑出多个标准样本龙,以在不同场合使用。
              摘编自《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专指皇帝的“真龙天子”整合了威武之龙和神龙,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
              B.玉猪龙和脊椎动物早期的胚胎形状极度吻合的实质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C.龙文化和中国封建文明是从明代由鼎盛走向衰败,清王朝的覆灭终止了龙文化。
              D.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承中可修改龙的形象,多出样本龙,让龙文化走向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从龙文化的起源、演化、走向世界三个方面,对中国龙文化作了深人阐释。
              B.现代青年男女在结婚时装饰龙凤图案能够印证中华民族生殖崇拜这一观点。
              C.红山玉龙被称为生命之龙。源于其身体呈现和脊椎动物早期胚胎一样的“C”形。
              D.文章以中华传统节日表演“舞龙”这一节目为例,论证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中华龙文化的大背景下,上到皇帝的称谓下到百姓的装饰,都体现了龙文化的存在。
              B.龙不仅在整体形态上与所有动物早期胚胎类似,在细节上也具备各种动物的形体特征。
              C.龙文化内涵丰富广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都是经常运用的赞颂语。
              D.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髓,传承中不能肓目地封闭文化,要注重文化交流。~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表示了担忧:“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符合原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书本里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不超过140字的小故事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手机里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电视中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只有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等。
              D.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十几秒的商品广告等。
              (2)下列关于“‘微’文化产品带来的副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海量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我们很难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
              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
              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尼尔•波兹曼曾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效率会对文化积淀产生负面影响。
              B.导演何平感慨玩微博与看电视一样都是浪费时间,他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微”文化产品的日益堆积,最终会使我们,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迷失。
              D.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依然是种进步。
            •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徽学的学科及学术价值    尽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徽学有一个被人们不断认识、熟悉、理解、接受和深化的过程。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确认其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兴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他还论及了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赎、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五项发现,认为:“此等发现物,合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当会产生新的学科。”
                  如今,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明清档案学早已创立了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并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形成较晚,它的创立,主要得力于20世纪40 年代后期以来至今徽州近50万件原始文书的大规模发现。加之有包括徽州族谱在内的9000 余种徽州典籍文献传世,可供与文书契约互相参证。现存8000余处徽州地面文化遗存,更是明 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徽学这座大厦坚实的学 术支撑。因此,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中心,整体研究徽州历史 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徽学,正是建立在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大量新资料的发现这一基础之上的。
              徽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徽州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献和地面文化遗存等资料,综合 研究明清社会实态,以重新反省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正是徽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因此,徽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尽管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但就学科性质而言,应当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徽学是以历史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专门史研究的学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提,称之为“中国三大地方学”,甚至是“三大地方显学”。这其实是误解了敦煌学和藏学的学科性质,同时对徽学的认识肢浅所导致的。应当指出的是,徽学研究的任务远非徽州地方史所能担当,徽学研究的性质亦非徽州地方学,更遑论敦煌学与藏学从未称自己为地方学。徽学实际上是以更宏大的背景、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体史的角度,来考量和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发展。
                  徽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徽学所研究的徽州整体历史文化既是 区域历史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小徽州”和“大徽州”的有机结合。徽学的学 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徽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平台的重要基石。因此,徽学一定要从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这是徽学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本前提。      
              (摘自卞利《徽学: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B.王国维认为:徽州原始文书被大规模发现后,综合世界学者的力量一定会促使徽学的兴 起。
              C.徽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应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
              D.徽学有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体系后,才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二段谈及王国维关于“新学问”产生的观点,目的是说明徽学是新兴学科。
              B.文章论述了徽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徽学研究的意义等多方面的内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捎带批评了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归为地方学的肤浅认识。
              D.文章最后从徽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徽学学科平台等角度论及徽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没有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牍等文物的发现,可能就不会出现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学科研究。
              B.徽州现存8000余处的地面文化遗存是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它才是徽学研究的坚实支撑。
              C.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台,关键在于徽学的学科建设能力。
              D.徽学只有从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伊格尔顿曾经概括了西方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们通常简单地表述为注重作家、注重作品、注重读者三个阶段。中国的文学批评很难作出如此清晰的划分。大部分时间,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注作品是文学批评的起始。享受文学之余,我们很快会产生一个疑问:那些称之为“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魔力,以至于人们为之如痴如醉,悲喜交加?文学批评首先负责解释这个问题。其次,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的涵义?一首诗歌展示了一幅山水意象图,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这一切之所以打动了整个社会,作品背后还隐藏了哪些普遍的意义?相当多的时候,批评家试图用理论的语言将这些隐藏的意义转述或者翻译出来。
                  无论是解释作品的魔力还是解释作品的意义,批评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作家。作家是作品之父,他们拥有令人景仰的天才造就了一个文学王国。这种天才是从哪里来的?可否传授给他人?所有试图投身文学的人无不关心这个问题。这时,作家的社会身份、阶级地位、经济收入以及他们的家谱、作息时间、饮食起居、婚姻和绯闻、在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写作等等无不纳入研究范围。这个意义上,批评家已经无形地接受了一个观念: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家是文学的中心。这就是伊格尔顿所形容的浪漫主义阶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说来,作品或者作家无不置于历史环境制造的社会关系之中给予考察。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再现了历史的某种聚焦点。虽然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但是,这些故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运动--哪些阶级或者阶层即将消亡,哪些人拥有未来,如此等等。 历史的表象芜杂纷乱,文学凝聚了历史的精髓。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总之,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时,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很少考虑神秘的天赋,而是将才能的来源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拥有一套剖析社会历史的术语范畴,例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与阶层、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等等。相对地说,精神分析学派对于这一套术语范畴不感兴趣。精神分析学派的术语范畴是恋母情结、意识、无意识、超我、现实原则、本能、力比多,等等。这显然不是概念的差异,而是研究问题的方向不同。
              (节选自南帆的《文学批评:视角与问题》)(1)下列对“文学批评”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学批评有三个阶段:一是关注作者阶段,二是关心作品阶段,三是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
              B.文学批评在起始阶段更关注作品,因而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便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C.文学批评需要解释“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吸引人的魔力以及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涵义等问题。
              D.文学批评进入浪漫主义阶段后,批评家更关注作品,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品是核心。
              (2)下列说法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批评家总是试图用理论的语言来解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整个社会的原因,并试图转述或者翻译出来作品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普遍的意义。
              B.社会历史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会聚焦历史的某个点,哪怕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也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的运动。
              C.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认为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不可分割。
              D.如果说社会历史学派关注文学才能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的关系,那么,精神分析学派调转方向,对个人纷繁复杂的内部精神世界更感兴趣。
              (3)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联系所学课文并参考选文,从社会历史或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丁玲这句话的内涵。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 6.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C.宋代词坛上的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D.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其中许多人物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杰作,如《张衡传》等。
            • 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的作品编辑而成。
              B.《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C.《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D.“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前者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后者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B.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宋代词人.世称“柳三变”或“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绮丽缠绵。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被称为“才子词人”“慢词圣手”。
              C.苏轼北宋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她的词以南渡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词作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是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愁家恨,词风是凄恻哀婉.《李清照词两首》当中写于南渡之前的是《声声慢》,写于南渡之后的是《醉花阴》。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严歌苓《芳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纠缠《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电影主创方将其改名为《芳华》,出版方也顺势将小说改名。对于改名,电影主创方是这样解释的:“‘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与“你触摸了我”相比,“芳华”这个名字更能触发一代人对青春时代的集体怀念与致敬。
                  但在严歌苓小说《芳华》中,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并未急于让“一个人“成为“一代人”,或者让“一代人”代替“一个人”。书中的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后,叙述者“我”--小穗子看了关于何小曼的新闻报道,“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可是说不出所以然”。这个“不对劲”,正是源于个人记忆被集体叙说覆盖后的困惑感与无力感。对于个人记忆,严歌苓说:“我了解的他们,是多出许多层面的。”而集体叙说则是要在这许多层面中,找到高度凝练的那个惟一的层面,个体只得湮没其中陷入失语境地。
                  这种清醒和警惕决定了小说的写作方式。叙述者“我“既参与记忆之中,又随时准备跳出故事之外。在娓娓讲述后又笔锋一转,“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拽出故事,与讲述者一同冷静旁观。这种安排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演员在台上突然跳出剧情直接面向观众讲话,使观众不会沉浸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感受。一言以蔽之,讲述者或表演者是要让读者、观众去思考,而不是去体验。
                  事实上,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如写《陆犯焉识》,她亲自去青海农场实地采访。她以一种新闻记者式的严谨与敏锐,探寻秘密,发现人物,收集细节,然后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故事。而在处理以《芳华》等为代表的文工团题材时,面对最为切近真实的生命体验,曾经的文工团员严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离,个人记忆的原始形态得以保存。因其自身经历的独特性,隔着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隔着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隔着个人经历与历史变迁,严歌苓实现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审视乃至审判。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不仅使严歌苓在处理同类题材时避免掉入“伤痕”“反思”的窠臼,也为她其他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养分。
                  诚然,个人记忆一旦开始被回顾、被叙说、被阅读,就很难摆脱集体化的命运。虚构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永远是两位一体的存在,不可能割裂,也不可可能统一。在《芳华》中它们和谐共存,隔空对话,犹豫地试探地触探着过往曾经。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芳华》的改名,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怀念与致敬青春时代。
              B.《芳华》中引入了“陌生化”理论,缘于严歌苓对集体叙说保持清醒和警惕。
              C.《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题材的作品,用新闻记者的态度深入探索了个人记忆。
              D.《芳华》中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的存在状态表明将它们割裂或者统一是不现实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立足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评论小说《芳华》,立论新颖。
              B.文章用小穗子感到“不对劲”来举例论证个体会湮没在集体叙说中而失语。
              C.文章将严歌苓对不同题材的处理相对比,评价了她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
              D.文章承认了个人记忆无法完全摆脱集体叙说的客观现实,使逻辑更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你触摸了我》没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电影可能就不会改名为《芳华》。
              B.叙述者小惠子出入于故事与现实,可见作者严歌苓在努力避免个人记忆被集体化。
              C.《芳华》的创作告诉我们,写作要对外部体验和个人生命体验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D.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警惕,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