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原,令顺民心。"故论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 解释下列字词。

              ①称_______________; ②服_______________; ③之_______________;

              ④卑_______________; ⑤信_______________; ⑥与_______________;

              ⑦小_______________; ⑧将_______________;

              (2) 古代文学常识填空。
              ⑴古代农历纪日中,一些日子有特定说法,每月初一为___①___,十五为___②___,十六位___③___,每月的最后一天为___④___
              ⑵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___⑤___的倡导者,宋代___⑥______⑦___为“文起八代之衰”。

              ⑶《史记》共130篇,包括___⑧___、三十世家、___⑨______⑩___、八书。(填“数目+体例”)

            • 2.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囚。
              (1) 对下列语句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师而有材           达:显达

              B.不主重惑者              肖:贤达

              C.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怠慢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2) 对文中第三处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3)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苛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 把材料中第一处、第二处和最后一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刀而藏之                   善:_______________              

              (2)山东为三处                 期:______________      

              (3)后人之而不鉴之             哀:_______________      

              (4)暴秦之欲无                 厌:_______________

              (5)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_______________

              (6)不省所                     怙:_______________

              (7)为《墨竹赋》以与可         遗:_______________

              (8)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每句1分)

              (1)遂名曰“和氏之璧”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天下之刖者多矣

              (4)子奚哭之悲也?
              2.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至少说出两个角度。(6分)


            • 5.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翻译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君我降             因:                    

              ②羝乃得归           乳:             

              ③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吾念之             顾:             

              ⑤臣请璧归赵         完:                  

              ⑥召有司图           案: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             

              ⑧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不如 善遇之

              B.亦足发明商君 刻薄少恩也   师道 不传也久矣

              C.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慰劳其军中用事

              D.尽破之 归秦         劳师 袭远,未所闻也


              (2)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3分)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处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4)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

            • 7.

               秦伐韩,军于阏与①。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其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豉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业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②!”话因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之围而归。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

                ①于阏与      军:________             ②王乃令赵奢       将:________ 

                ③兵邯郸三十日   去:  ________          ④赵王善而遣之     食:________ 

              (2) 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各有一个通假字,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