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D.雨果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等著名人物形象
            • 2.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版筑,也做夯筑,指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筑成土墙。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人们就已掌握,后泛指土墙之类的工事或围墙
              B.宫商角徵羽指的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源于春秋时期,亦称为五音,五音不全即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C.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南向,西向为侍坐
              D.古代仓库称贮谷的为仓,贮米的为廪,国家贮文书档案的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为库。以仓廪作为贮粮处所的通称;以府库作为国家贮藏文件、物资、金帛处所的通称
            • 3.
              下列文化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始称《诗经》。“风”大都指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C.称对方名、号、斋名、谥号都表示礼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的,如王安石又称“王荆公”
              D.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后指乐府创作、采集的诗歌。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 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作于东汉末年,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陈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
              C.巴金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创作,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D.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系。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 6.
              下面关于元杂剧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大都每本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或一场,楔子一般类似现代话剧中的序幕。
              B.元杂剧中的说白韵散杂陈,说白包括独白和对白等;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效果和动作等。
              C.元杂剧一剧四折由主角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旦主唱称“旦本戏”。《窦娥冤》即是旦本戏。
              D.元杂剧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窦娥冤》中“正宫”是曲牌名,“端正好”是宫调。
            • 7.
              下列各项中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传统
              C.庄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家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亦称《南华经》,为庄子所著
              D.“表”是古代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冼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陈情表》这篇表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辞意恳切
            • 8.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出”,指京官外调。
              B.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C.六艺,一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如“通五经,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六合”,天地四方;“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 9.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B.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C.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D.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 10.
              下列四组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