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村前要冲之地立有牌坊,归来的游子远远望见,心神激荡。嫁女儿、娶媳妇、老人千古,都要从这里经过。祠堂更是村庄的核心,在此祭祖、行使宗族权力、举行公共活动。凡涉及全族利益和声誉时,宗族的凝聚力便会凸显。纵横交错的血脉之网,维系着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关系。
                  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乡村社会,儒教统领与宗法结构合一,居处环境与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蕴了复杂的文化空间,长久支配了中国历史,迄夸仍然对国民文化心理产生影响,并对亚洲儒家文化图及国际华人世界发挥现实支配力,是极其宝贵且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源。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是古村落。中国几十万个村庄,现在大概仅剩下三千到五千个古村落。在当今快速城镇化热潮中,乡村治理已经出现了规划管控无序、有新房无新村、千村一面等问题,迷失了自我。人们担忧“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正在农村重现,千姿百态的古村落将被当作垃圾清除。古村落是农耕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单元和文化元素,从其储存的历史细节和记忆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如果古村落荡然无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失去了承载体。
                  2003年至今,国家虽然评选出了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封闭破败、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村落却得不到重视。经费短缺等诸多原因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刺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级机构自筹经费,组织入村调查,走出了保护的第一步--查家底。但之后的保护将更为艰难。专家为此提出了一个看似激进、实质有理的思路:政府发补贴,让原住民愿意住在古民居中,就是最好的保护。他们以生活的方式看护着、保护着古村落。
              (1)古村落是“极其宝贵且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3)结合文本,说说该如何保护古村落。
            • 2. 材料分析:
                  有人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说从中可读出古人的匠心,如“愛”须有“心”,“親人”必须相见;用繁体字才有机会向祖先表示敬意。反驳随之而起:繁体字笔划繁杂,孩童识字要耗费巨大精力,不信请默写“鸞、叢、釁”,或者请用篆书书写。繁体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别说这种要求无理,根据相同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
                  繁体字的流通约中止于上世纪50年代;汉字史上最大的转折是汉魏之际篆书退出日常书写领域。从此,汉字简化活跃于文字史之中。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有人认为汉民族很少有创新冲动。其实不然。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难。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灵感和想象力,它更包含了对历史条件的洞察,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何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是重要诱因。文字交流数量急剧增加,书写工具改变,这些都在召唤更便捷的字体。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有着相近的理由。当时,汉字的简化成为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必须承认,这个工程的开启需要非凡的胆魄和勇气。虽然它为古籍和书法保留了繁体字的特殊区域,但许多人仍感不适,这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可是,现今文字交流数量巨大,如果每个字平均耗时增加0.1秒,整个社会会增添多少成本?
                  从汉字的演变史可知,如果想到的仅是恢复繁体字,那么这种做法迹近于买椟还珠。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南帆《我们要向古人学什么》,有删改)(1)请具体解释“买椟还珠”在文中的意思。
              (2)为什么说“这个工程的开启需要非凡的胆魄和勇气”?
              (3)作者对汉字演变史有哪些深刻认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采 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问题的本质。
                  从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看,当前我国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是我国旅游消费全面释 放的报喜鸟,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正日益成为我国更多居民日常生活 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视为自身必需的常规消费品,在此情况下,大家自然像关注柴米 油盐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一样,关注旅游景区价格。从这个角度看,业内外人士应当更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应对当前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现象。
              (摘自2010年8月18日新华网)材料二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和卧龙冈景区 分票制整合为一票制,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不分节假日);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
                  其实,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 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
                  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 面对民众对高票价的不满,也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如此来看,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
              (摘自2014年9月18日中新网)材料三    “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 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 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部分旅游景区票价为何会进入“三年必涨”怪圈,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据公开信息显示,以江西井冈山景区为例,近三年该景区年度平均运营维护成本为11582.95 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 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摘自2012年4月25日《经济参考报》)材料四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再这样下去,连徐霞客也会变成宅男的。”这是网友针对 连连上涨、纷纷突破百元大关的全国旅游景区票价的调侃。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问 题,“经济之声”采访了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思敏。下面是访谈记录。
                  经济之声:面对愈演愈烈的景区门票上涨之势,国家层面出台了平抑价格的政策性文件,请问是什么?
                  刘思敏: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利用风景名胜 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 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
                  经济之声:在严控门票价格上涨方面,政府如何指导和调控,进而充分体现公益性?
                  刘思敏:这是关键问题。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所以,要让景区经营走出“门票依赖症”的怪圈,关键还在于激 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上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防止地方政府过分迷信景区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将关注点从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境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要对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长,使旅游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从而拓展旅游产业体系。
                  另外,针对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
                  经济之声:2003年,西湖实行免费后,获得了更大的整体利益,还带动了杭州的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有数据显示,景区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 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 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但十几年 来,西湖模式却一直难以复制,这是为什么?
              刘思敏:实际上从根本来说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西湖有围墙吗?西湖没有围墙也修不了围墙,你怎么收费?净寺、雷锋塔、岳王坟等等这些外地游客非常愿意去的著名景点都在西湖边上,而且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辖,但是它们都收门票,而且门票很贵,从来就在收,何来西湖免费?所谓的西湖免费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抗州市政府把西湖边上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那几个城市公园给免费了,这几个城市公园并不是西湖的核心价值所在。
                  虽然西湖免费的模式不能复制,但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经济之声:我们还了解到,国外一些国家公园,其建设和维护经费来自于国家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经费是由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是私人捐赠,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启发吗?
                  刘思敏:当然有启发了,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就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对它的经营管理开发的成 本兜底买单,而我们的成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国外在由中央政府兜 底买单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的赞助,也鼓励资源的参与,事实上就是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实际上我们中央决定要推行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受到这样的启发。
              (摘自2014年10月1日中国广播网)(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二者在主要内容和报道角度方面的异同。
              (2)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
              (3)为什么刘思敏认为“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如何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使景区门票价格更趋向于合理,请结合文本分别给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处提些建议。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似乎一夜之间,80后集体变“老”了。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是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你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的一连串数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但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1)文中80后集体变“老”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这句话?
              (3)结合文本,谈谈作为处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 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1)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相当糟糕的态度”?作者也这样认为吗?作者的态度如何?
              (2)上面节选文段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请举两例进行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礼仪则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优秀礼仪的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如果你买不起“香奈儿”,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一个国家人人珍视礼仪就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有人看外国人的脸色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甚至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要想真正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种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1)请概括上文中东西方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从文中看,中国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存在哪些问题?
              (3)结合材料,你认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哪些工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