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鸣沙【注】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    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鸣沙,古县名,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鸣沙镇。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通过“雁”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梅吴渊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 ②卓:建立。 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  ④鼎鼐: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1)开头一句“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上片说明理由。
              (2)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3.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   莲【元】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②青房:莲蓬。
              (1)诗歌对“秋莲”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乏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至少两点)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 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梅
              吴潜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  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识。
              【注】①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②南枝:代指梅花。③寒英:指梅花。④渠:南方方言,他。
              (1)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洗  竹
              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选,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矸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  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曾与罗隐、方干、贯体同唱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从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sǒng)耸,挺;身:悚身。②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1)诗歌从“素练风霜起”起笔,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诗,简析这首诗尾联的思想感情。
            • 8.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
              顾非熊® (唐)
              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
              元好问(金)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 弃官隐居茅山。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9.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赋得蝉
              禇云(南朝•梁)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注】①褚云,河南阳擢人。好学,解音律。曾为乌程令、中书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居官清慎。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突出了蝉声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2)诗言志,简要分析尾联“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是怎样“言志”的。
            • 10.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冬夜
              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释】:①铁稜稜léng:冷硬,像有稜角一般。
              (1)本词的上阕的词眼是哪个词语?请作简要的原因分析。
              (2)请分析本词下阕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