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地运用了    手法,表达了对    的关注与同情。
            • 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759年,刘长卿蒙冤被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赴任前重游梁代内史萧子云为高僧慧远创建的寺院。①上方:方丈、住持所居。②旧山:萧子云的故居。③天香,指桂花。④播迁:颠沛流徙 ⑤明主意:明君恩遇。
              (1)首联和颔联描写的萧寺远公院的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尾联从写法上简要分析本诗“怨而不怒”(闻一多语)的特点。
            • 3.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史达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注释】①收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街市点起花灯,供人观赏,数日后将灯收起。②白发潘郎宽沈带:潘郎,西晋文学家'潘岳。他在《秋兴赋》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我三十二岁时就鬓发斑白。二毛,黑白二色的头发,即鬓发斑白。)沈,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③他:即“她”,古代无“他”“她”之分。
              (1)上片中的“愁意态”因何而起?请简要分析。
              (2)下片开头引用典故,表达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怕看山”?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词赋予了“青山”以人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谈谈你对“岁晚太寒生”一句中“寒”字的理解.
              (3)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位于镇江北固山,下临长江.
              (1)诗人宿地居山临江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回答.
              (2)“枕中云气千峰近”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3)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势和豪情,请作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和宿硖石寺下
              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1)硖石寺有哪两个特点?请各用一个字予以归纳。
              (2)简要赏析“惟放钟声入画船”的表达效果。
              (3)就全诗来看,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 10.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鲁门泛舟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②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2)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