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公天下与家天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间事实上是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态中。一方面,帝王处于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儒士则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因而二者不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在这个系统中归根结底必须听命于帝王。另一方面,两者的关系又不尽于此,因为儒士还有另外一种身份,这就是“道”或者说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在这个意义上,儒士集团又是超越于作为现实权力之总代表的帝王的,并且事实上构成了对帝王权力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关系。这就是所谓“道”与“势”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从先秦以至传统社会晚期,儒家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堪称不遗余力地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接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强调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
                  正因为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事实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在体制内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作用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朱元璋认为《孟子》所谓“臣视君如寇仇”“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处于紧张关系状态的根源是两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和“家天下”的不同。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性视为人的本质,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和儒士虽属身于同一个社会权利系统,但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即“道”与“势”的关系。
              B.儒家是“道”的化身,既听命于帝王,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帝王的权力,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C.儒家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他们常以“王者师”自居,一以贯之地表现出对君主的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
              D.明太祖亲自对《孟子》一书做了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说明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逐渐减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社会权力金字塔的末端,儒家追求“公天下”,而帝王追求“家天下”,两者的社会影响不尽相同。
              B.儒家以“公天下”来表达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试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来实现这一理想。
              C.帝王家族追求的维护自家利益的“天下为家”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会与儒家集团“天下为公”的理想发生冲突。
              D.《礼记》中描绘的夜不闭户的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体现了儒家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的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是儒家“天下为公”理想的传承。
              B.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儒家的道德在帝王“位势”的夹缝中,绵延至今,充分证明了这种思想力量足够强大。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根本不是帝王家族的对手,也因此决定了其“以道抗势”的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发挥作用。
              D.儒家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气度,其“公天下”的社会理想也可能实现,儒学也不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精神贫血比饥饿更可怕
              郭震海
                  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到处充斥着恶搞、灌水。如果网络是一块抹布,将一些无聊的花边新闻和恶搞等挤干净后,剩下的有价值的信息又有多少呢?比如恶搞,除部分人借助这种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外,还有一种心态叫“无聊”;少数人借助网络散布一些不实传言,除一些“别有用心”者或“恶作剧”者外,暴露出的还有一些无聊的人做了一些“无聊”的傻事。
                  有人说,这个年代是个精神空虚的年代,是个充满着空虚和无聊的年代,是个被“感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年代。这样说有点绝对,不过这种“无聊”“提不起精神”式的“精神贫血症”,却在少数人中真实地蔓延着。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当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上升的GDP的时候,精神上的“GDP”却在不断萎缩。收入不公、部分官员腐化堕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愈发狂热,一些人向往“奢华”变得越来越浮躁,一些人急功近利变得越来越不择手段,“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一些人开始迷茫,他们在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感觉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这也给一些癫狂、丑恶的东西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前一段报道的癫狂培训,使不少人沉迷于“穿越前世今生”之中。
              其实,历史曾经给过我们沉痛的教训,19世纪初,清朝社会凭借康乾盛世造就的物质文明,腐朽奢华一时间成为社会追求的主流,导致官场黑暗腐败、官吏贪暴无能、军队溃不成军、百姓麻木不仁,结果一场鸦片战争将这个泱泱大国带入到百余年的水深火热之中。
                  人类的历史发展,是一部物质生产史,也是一部文化创造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精神文明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失去灵魂,就会迷失自我。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才能“仓廪实”“衣食足”。这里的“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经济的概念,而“知礼节”和“知荣辱”则是精神文化的范畴。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高尚精神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否则将会变得庸俗、低级。只有在高尚的精神文明的牵引下,一个社会才有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倘若精神空虚,文化庸俗、低级就可能“不打自垮”。精神上的贫血远比饥饿和贫穷更可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4月26日)
              (1)下列各句对我国现代社会“精神贫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中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到处都充斥着恶搞、灌水,有人借助这种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有人发布一些无聊的或恶作剧的信息。
              B.这个年代充满着空虚和无聊,成了一个被“感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年代。
              C.这些年,收入不公、部分官员腐化堕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愈发狂热,一些人急功近利,“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D.一些人开始迷茫,他们在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感觉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到处恶搞,到处恶作剧,才导致了一些无聊的人做了一些“无聊”的傻事。
              B.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物质让其坚强独立,精神又促使其不迷失方向,二者缺一不可。
              c.当腐朽奢华成为清朝社会追求的主流时,当官场黑暗腐败,官吏贪暴无能、不能为民做主之时,清朝社会也就从此走向衰落。
              D.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精神如果空虚的话,就可能会不打自垮,因此,从某个程度上来看,精神的贫穷可能比物质贫穷更可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在眼睛只盯着上升的GDP的时候,精神上的“GDP”却在不断萎缩。
              B.现代人的迷茫,给一些癫狂、丑恶的东西提供了可乘之机,前一段报道的癫狂培训,使不少人沉迷于“穿越前世今生”之中,就是一个例子。
              C.历史曾经给过我们沉痛的教训,但很多人还是重蹈覆辙,仍然在过度地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文明的追求。
              D.只要在高尚的精神文明的牵引下,一个社会就会有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这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真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