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遭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遣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衰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纬柔、松数,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