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D.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C.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遭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遣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衰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纬柔、松数,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 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成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遇,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遇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城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城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遇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 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井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 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 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 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 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 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 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 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 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 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 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 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 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 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 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 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 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乡绅就必须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贤人政治。
              B.贤人政治在传统社会是道德和权力管理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是理想中的传统政治架构。
              C.传统的乡村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乡绅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乡绅自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D.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比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政治更为完善和有效。
            •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 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 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 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 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 9.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但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B.《大鱼海棠》中人物矛盾的设置竭力体现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电影《捉妖记》中的角色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完全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情节值得学习。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戏曲源远流长,饮誉中外,被认为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宋元时期,戏曲艺术趋于成熟,从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戏曲更是进入繁荣时期。
                    文艺繁荣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而城镇居民或营商逐利,或麇聚求职,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反映到精神生活层面,也出现很大变化。
                    当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相应地紧密,人的自主意识也相应地得到加强。这时候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也相应地日益迫切。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到这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跳出以戏曲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更多地思考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的问题。
                    由明入清,政治和经济状况出现了“天崩地解”的大变动,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痛定思痛。他们既吸取了王学左派某些方面的进步主张,又反对空谈心性,更重视笃行和务实。他们从晚明文风的过分张扬主体性,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显然,在明清之际这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出现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并为一座座戏曲高峰的出现奠定基础。
                    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他们严肃认真,苦心孤诣,才搦笔和墨,进行写作。汤显祖从被贬往岭南之初,便在大庾岭一带考察有关女鬼迷人的传说,后又经历几年岭南生活,了解到岭南有异于中原的风土人情,回到遂昌才开始创作《牡丹亭》,写活了柳梦梅这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形象。至于《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也说《桃花扇》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从拟作剧本,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可见,优秀作家对待创作总是呕心沥血,从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也是其作品一直传演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日益增多,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的日益迫切,导致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
              C.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剧作家,让他们思考戏曲如何关注社会现实。
              D.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文风上张扬主体性,反对空谈心性,重视笃行和务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B.文章三、四段以王学左派、王夫之、黄宗羲为例,分析了进步剧作家们经历国破家亡后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的转变。
              C.文章第五段采用例证法,论证了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
              D.围绕着明清戏曲的繁荣,文章先总述,接着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梳理出繁荣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如果没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文艺的繁荣,特别是明清戏曲的繁荣。
              B.剧作家若不跳出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就很难让作品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C.一个剧作家不长期观察社会、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是很难写出经典作品的。
              D.优秀作家对待创作呕心沥血,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值得今天的剧作家借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