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周年。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习近平强调,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堪称典范。中国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国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协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作出努力。陈冯富珍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赞赏中国在全球卫生安全和卫生治理领域的领导能力,愿加强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会见后,习近平和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
              来源:新华网2013/2015/2017材料二    荷兰一位叫哈利的肝癌患者陷入深度昏迷,西医几乎已无能为力,家人情急之下把哈利送到了林国明的诊所。林国明诊断后开出中药处方,哈利连服三剂后,奇迹般地苏醒了。此事轰动了布鲁塞尔,林国明诊所一炮打响。长期受腰痛困扰的比利时前国王阿尔贝二世听闻此事,专门致信表达了想尝试中医治疗的愿望。如今,林国明的诊所早已得到比利时医学会的承认,并列入了医保名录。
                  从“将信将疑”到“国王想预约”,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等优势正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并接受,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如青蒿素快速防治疟疾技术方案在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5材料三
                  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外政府已签署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支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每年约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0年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陆续制定颁布7项中医药国际标准。2012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7.5(1)阅读材料三,找出下列关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建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还使中医药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B.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突破思维定势,不只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也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不只让中国中医药人才去传播,也让外国民众来体验去传播。
              C. 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要有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得到沿线各国政府的认可和配合,要加强国与国的合作。
              D. 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精华的认可和接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上述几则材料传递的重要共同信息是“中医药”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 “中医药”振兴发展。
              B.材料一是几段新闻短讯,言简意赅,侧重说明没有习近平主席的这些努力,就没有材料三所列举的中医药发展的现有成果。没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就没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健康。
              C.材料二注重用事实来说话,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西医药的劣势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民众信任,推动中医药的传播。案例真实生动,以点带面,让人信服。
              D.材料三注重用数字来介绍,时间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走过的一些历程,数量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用数字增强材料真实性,产生视觉冲击力,加深读者印象。
              E.同是间接引用,材料一多粗略述说,材料三却注重细腻。仔细分析材料三,“183个国家”只有“16个海外中心”,“2009年成立”迄今只有“7项国际标准颁布”,用细节暗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艰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医药一度超过武术,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根据材料阅读,概括列出四条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材料四

              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能仅靠学校一己之力。
              D.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E.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9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出海以及应用场景拓展,移动支付在未来交易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人们外出消费时一部手机即可全部搞定,既便利又安全;政府和各组织机构也对无现金社会的建设给予强大的支持,不少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发力线下移动支付市场,使其进一步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专家表示,移动支付行业在未来会保持可观的增幅,第三方支付将更加重视个性定制和技术型支付,“微消费”将成为驱动人们日常消费的主导力量。
              (摘自中华网)
              材料二:
                  不仅是消费者感觉移动支付更便捷,商家也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以前,消费者现金结账时找零至少一分钟,如果遇到柜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用户要找卡,然后等到店员刷卡、签宇确认,过程也需要1~2分钟,后面排队付账的消费者则要等待更长时间,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 也变得更为便捷。
                  消费者还关注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报告》中称,安全隐患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关心的问题,52.4%的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交易安全性还需加强。此外,付款失败、网速慢、商户不支持等问题也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为移动支付的安全 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摘自互联网)
              材料三:
                  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是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即用户在支付公司开立虚拟账户,支付公司再利用其跟很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在各行开有账户以完成汇款,同样达到跨行转账的目的。
              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什么问题呢?专家解读称,这种直连银行“完美绕开”央行清算系统的方式的确有一定用户优势,却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有可能成 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溢生的土壤。
                  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有利于及早发觉潜伏中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将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并使得资金流转的路径透明化,有利于整体行业的“长治久安”。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其中96%的人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移动支付消费的中国人已达5亿人。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淡愈烈。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6年,全球安卓端病毒数量大幅上升至1743万个,预计2017全年病毒数量将接近2000万个。中国2017年上半年以约242万的病毒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手机安全行业市场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遇到的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达88.3%.除支付陷阱外,勒索痛毒更是成为近期的“手机杀手”。2016年全球范圈内勒索软件爆发式增长。
              (摘自中国青年网)
              (1)下列关于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移动支付直连银行,绕开了央行清算系统,成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B.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演愈烈,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直线上升,中国2017年上半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全球第一。
              C.中国手机用户常遇到手机安全软件问题,其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另外病毒也影响了手 机安全。
              D.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可使资金流转路径透明化,有利于行业的安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材料一对移动支付未来的交易规模做出预测,预计到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6.98亿,但增长速度会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B.材料二分析了消费者及商家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使用移动支付只要店员扫一扫即可完成支付,消费者和商家都节约了时间,方式更为便捷。
              C.材料三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认为第三方支付拥有一定的用户优势,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D.材料四重点分析了手机安全软件的问题,并列举了2016年及2017年预计的安卓端病毒数量,以此说明,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
              E.四则材料都涉及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如通过设立网联平台可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
              (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 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毒舌男”叔本华    叔本华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绕不过三件事:一,创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二,诋毁女人;三,骂黑格尔。叔本华将对母亲的厌恶之情很不理智地上升到对天下所有女人的厌恶,在一次和女邻居的争吵中,他粗暴地将对方推倒,导致邻居致伤致残,法院判他给女邻居支付一辈子的生活费,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
                  叔本华非常讨厌黑格尔,叔本华到柏林大学当老师时,黑格尔正在柏林大学如日中天,他的哲学课不仅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上还站满了人。为了和黑格尔分庭抗礼,顺便证明下自己,叔本华很自负地将自己的课程排在和黑格尔同一时间段。于是乎,这样的场景就出现了:上课时隔壁黑格尔班上门庭若市门都快被挤坏了,这边叔本华班上冷冷清清两三个学生。叔本华彻彻底底沦为了黑格尔的手下败将。从此后,叔本华骂黑格尔就骂上了瘾。
                  叔本华30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完后,他出门旅了个游,内心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大家的赞美或是批评,可悲剧的是,竟然没人搭理他,他的书完全卖不出。其实,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欢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观,主要是他们太闲了,日子太平淡于是就有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可以去抱怨生活。除此之外,大家喜欢叔本华,是因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哲学书里没有康德学究式地概念,黑格尔的嗨涩文笔,斯宾诺莎的高深几何学方法,它风格清晣明了,偶尔还有个小幽默,全文都紧凑地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指出世界就是意志,所以它充满着痛苦和狰狞。意志即是欲望,欲望总是沟壑难填。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意志永远是饥渴的意志。对于人生,痛苦就是基本刺激,而快乐无非是痛苦的暂时中断,如果你此刻没有被痛苦所包围,那很快无聊就会侵入。
                  如果你的痛苦比别人多,不是因为你感情丰富没事干悲天悯人,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草履虫不怎么痛苦,是因为它的感官系统还有待进化,而聪明人总是见多识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记忆力强,对感受的痛苦比一般人多,所以,天才其实最痛苦!
                  既然人生就是意志,意志就是斗争,意志就是痛苦,那如何消解痛苦,摆脱意志呢?叔本华提出了两条道路:一,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遗忘痛苦;二,通过理论和行动彻底摆脱痛苦。
                  尽管尼采和叔本华都认为人生就是悲剧,但二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叔本华付诸消灭意志,尼采付诸强化意志。
                  西方晢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提倡理性,黑格尔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在讲究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甫一出场,根本得不到任何重视。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人们的价值观幻灭了,理性主义灰飞烟灭,绝望和忧郁的唯意志论闪亮登场,叔本华在黑格尔死后不久,渐渐开始走红起来。
                  通过学习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斗争史,我们可以轻松的得出一个结论:想当大师,一定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充分条件是有一定的学问;必要条件是要活得长。
                  尽管叔本华的一生落落寡合神经敏感乖戾暴躁爱吵爱跳,不招人待见,可他在我心里,其实就是一个小孩,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一辈子缺的都是: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对于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超高声望,叔本华十分不服气。他将自己的课程排在和黑格尔同一时间段,力图来与对方分庭抗礼,这说明叔本华很自信,甚至可以说自负。
              B.作者在论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时以草履虫来形象地阐述最低等的生命能感受到很小程度的痛苦,一个人越是有智慧,他的痛苦就越多。
              C.已经30岁的叔本华创作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出门旅游,内心焦灼不安地等待世人的赞美,而且他尖酸刻薄,争强好胜,从中可以看出叔本华本质上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
              D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而“唯意志论”的被世人认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尼采和叔本华都认为人生就是悲剧,尼采通过强化意志来解决问题,而叔本华主张通过逃避来消解痛苦,摆脱意志。
              B.本文作者从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斗争史中得出一个结论,想当大师必须要有学问且要活得长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学问且寿命长就可以成为大师。
              C.叔本华在女邻居死后,他说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说明了叔本华的自私和冷酷。
              D.叔本华非常讨厌黑格尔,甚至骂黑格尔上瘾,原因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地位如日中天无法打败。
              E.张爱玲名言:“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可以形象化地阐释叔本华“唯意志论”中的一个观点“意志即欲望”。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特点和内容。
            • 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注: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______
              A. 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______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木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 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退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含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把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害人,也不得见人受伤害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今,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读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的一项是 ______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______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惯于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 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3分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但在历史发展中被曲解误读得渐渐多了,他主张还原孔子的思想家地位。
              E.本文介绍了南怀瑾先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做法,展现了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国学传播者形象。
              (2)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
              (3)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环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大势所趋。纵观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都有一整套的非常完善,详细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大到企业的发展规划,小到家庭的垃圾处理,都有明确的法律、条规约束公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德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环境保护法的国家。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之多,除此之外他们还实施欧盟地相关法规。只有具备完善法律体系的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才会在制约中提高。
                    我们应当学习那些发达国家的公民将节约环保的观念植入人们各种日常生活观念中,植入整个民族的灵魂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一点英国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饮食习惯以不追求浮华为原则;穿着以节俭,方便为宗旨;居住以实用舒适够用为目的,这些都是将环保根植于生活习惯中的典范。
              (摘自李军《环境保护重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材料二:

              公民环保行为实践比例
              材料三:
                    环境保护需要有践行环境意识的生态公民,生态公民的培育反过来又需要环境意识在公众中的传播,而行之有效的传播媒介将大大加快环境意识的公众传播。互联网与教育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深度融合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应。就前者而言,获取环境知识是进行环境传播的前提之一,接受传统的环境教育是公众获取环境知识的重要方式。但是,生态危机时间上的跨代性、空间上的广延性以及议题的强烈现实感,使得传统教育难以让公众体认生态学等相关知识,教学效果甚微。互联网所具备的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界的虚拟模拟正是将生态环境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将触不可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尽管虚拟不等于现实,但恰恰是在虚拟中体验了真实感。就后者而言,互联网在公众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通过加快环境信息或知识的传播速度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例如,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微博、微信、QQ等应用平台或自媒体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使得环境信息为公众迅速掌握并及时传播;而且还通过畅通公众的环保参与渠道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例如,可利用上述平台对超标排放的大型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进行“微举报”,使公众随时随地参与环保,并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良性制约的互动关系。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公民环保行为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80.88%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72.70%的受访者能够做到适度消费。
              B.公民对生态文明理念比较关注,66.88%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讨论过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C. 28.40%的受访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野生动物,34.84%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保护饮用水源,环保行为的公益性有待提高。
              D.调查表明,公民环保行为存在场景差异:工作场所践行度最高,公共场所次之,家庭活动中最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公民的环保意识影响着环保行为,只要具备完善法律体系的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就会在制约中提高。
              B.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当前我国公民对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具有较高的认识,并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C.当前我国公民的环保行为以律己为主,缺乏影响、监督他人的意识,公民主要还是被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D.传统教育难以让公众体认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因此难以突破生态危机时间上的跨代性、空间上的广延性等难题。
              (3)请谈谈: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引导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晨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DavidChow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镇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竟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2017年10月19日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注:同比增长,这里是指和上一年度相比的增长(幅度)。同比增长率一般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老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经济全球化”是指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各国经济规则与国际渐趋一致。
              C.据统计,几乎在每天早晨,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时发出。
              D.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为其他国家超越国界的商品贸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B.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可喜中也有遗憾。
              C.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D.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3)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存在着利和弊?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10. 根据本文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分析作者举“陈景润和诸葛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爱因斯坦”这两组例子,说明了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