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宿府

              杜甫

              ①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②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③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④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答:(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盛行于宋,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句式长短不齐。又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歌曲等。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提倡“性善论”。
              C.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朦胧诗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变诗歌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人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B.王维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孟浩然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C.“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等都是词牌名。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 4.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在创作对联时,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起仄收和内容相关。
              B.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从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汉字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主要分为古今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和隶书,后一个阶段的字体有草书、行书和楷书。
              C.《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
              D.词,起源于隋唐,形成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别称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其中,词题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
            • 5.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 6.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定风波[]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 8.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 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 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現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柄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來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倌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溫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