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1)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乃 丁 亥 春 舟 覆 于 江 而 丙 戌 所 作 亡 矣 戊 子 秋 节 移 于 山 而 丁 亥 所 作 亡 矣 庚 寅 夏 率 旅 复 入 于 海 而 戊 子 己 丑 所 作 又 亡 矣。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2)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3)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 2.

              翻译训练:请将下面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全文翻译出来,并请试试当出卷老师,画出这个文段中你觉得最重要的可以做翻译题的句子,将这两个句子中的采分点尽可能标注出来。

              例: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和谐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远。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采分点:字:取独作用;御术:驾御马车之术;所贵:所字结构,最重要的(地方);”“:协调;:承接关系的连词;进速:加快速度。

               

              练习1.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将你的翻译写在整理本上,将关键词句标注出来,拍照上传。

            • 3.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请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进行解释

              (1)以寤后之学者                     学者:          

              (2)由汉之士举于乡闾 察:          

              (3)故不得不于所学 笃:          

              (4)州之士以为                     病:          

            • 4.

              阅读《红楼梦》语段,完成1—4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1) 写出“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这一神态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指出画线部分所采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画线部分内容,你认为集中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贾元春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木石前盟”暗含了宝黛的前世姻缘,同时也为下文张本。顽石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仙草为报恩,也要降于人世,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D、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冷子兴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冷子兴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E、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4) 简述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根据情境补写下面空缺处内容。(6分,每小题1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大致一样。

              (2)《登高》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3)《劝学》中,荀子以亲身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