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衍传宋濂
                  吾衍,字子行,杭州人也。意气简傲,不为公候屈色,尝自比郭忠恕。居生花坊一小楼,客至,僮则止之,通姓名,使其登乃登,廉访吏徐琰一日来见,衍从楼上呼曰:“此楼何敢当贵人登耶!愿明日谒使节!”琰素重衍,笑去。生徒从衍游者,常十数百人,使冠者分番下授之。时出小青凉伞,教之低昂作舞势。或对宾游谈大噱,解发酒中为戏。群童皆肃容莫敢动。衍左目眇,又跛右足,一俯一仰,妩媚可观,宛有晋、宋间风致。畜两铁如意,日持弄之。或倚搂吹洞箫数曲,超然如忘世者。性好讥侮,文学士独推服仇远及胡之纯、长孺兄弟,谓百年间所无有。
                  初,衍四十未娶,买酒家女为妾。至大三年秋,或讼女尝为己妻,官逮女母。母死,    复逮母后夫。夫来衍家。会其伪券事觉,连及衍。衍固弗知也。逻卒辱衍,南出数百步,录事张景亮识之,叱曰:“是不知情,何也!”即遣归。或有诉衍丞相府,事得下杭府治。腊月未尽,二日甲子,衍持诗别仇远,竟去不知所之。明年三月辛酉,卫天隐六壬筮之,曰:“是骨朽渊泥久矣。”多宝院僧故从衍学为诗,闻其死,哭甚哀,招衍魂葬之西湖上。
                  衍通声音律吕之学,善效李贺诗。工隶书,尤精于小篆。其志不止秦、唐二李间。宛邱赵期颐以书名世,得之衍者为多。其所著书颇丰,世多传。
                  为说者曰:衍之才高矣,使其能自贬以入绳墨,则其所进孰敢抗哉?今所学仅若是,固可也,亦可悲也。虽然,衍亦奇士也夫。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发酒中为戏濡:浸渍
              B.夫来衍家主:寄住
              C.是不知情,何摄:恐惧
              D.今所学仅若是,固可尚:推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通姓名,使其登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琰素重衍,笑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C.官逮女母吾属今之虏矣
              D.卫天隐六壬筮之乱易整,不武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有诉衍丞相府,事得下杭府治。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吾衍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译文:    
              ②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译文: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夜丙议延:邀请
              B.陈曦所以反及制平贼便宜赏功状矫:假托
              C.贼犹固于普州之茗山负:遭受
              D.师于巩次:驻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
              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
              ②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4-7题。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代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
                  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
                  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夷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B.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C.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D.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时中选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是其中的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开始只是一种泛称,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就变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复重视教化,居官清廉。他在峨眉县为官时,为改变社会风气,废除了当地百姓滥建的祠庙;离任时,没带走峨眉县的任何一样东西。
              B.吴中复受人赏识。御史中丞孙抃虽说跟他素不相识,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朝廷荐举他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是因为吴中复为官廉洁。
              C.吴中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内臣刘恢与朝官贾昌朝一唱一和,诋毁富弼,吴中复受命前往查证,他据实上报,避免了一场以诬陷为发端的冤讼。
              D.吴中复体察民情,不畏皇权,在朝廷使者要将青苗法推行到州县时,他认为此举扰民,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这番话被韩琦引入奏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
              ②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C.天顺是庙号名,庙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②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②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笼”,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 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②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五经通:通晓
              B.白傲放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为僚佐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受牵连(累)而被关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仰观宇宙
              B.所业投贺知章为流觞曲水
              C.遂荐玄宗月出东山之上
              D.白长笑倚歌和之
              (3)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②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4)请根据上文(《李白传》)简要概括李白的主要特点。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祐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B.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勒索。
              B.大王弗与城,而赵璧: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廉颇:使……怀柔。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若潜师来,国可得也
              B.入璧秦弗予城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师道不传也久矣连词。
              D.其劲渑池,柔廉颇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用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