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 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3分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但在历史发展中被曲解误读得渐渐多了,他主张还原孔子的思想家地位。
              E.本文介绍了南怀瑾先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做法,展现了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国学传播者形象。
              (2)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
              (3)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 2.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1)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乃 丁 亥 春 舟 覆 于 江 而 丙 戌 所 作 亡 矣 戊 子 秋 节 移 于 山 而 丁 亥 所 作 亡 矣 庚 寅 夏 率 旅 复 入 于 海 而 戊 子 己 丑 所 作 又 亡 矣。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2)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3)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 3.

              青   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选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 1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2) 13. 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 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⑵ 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3) 14.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请简要分析。(4分)

                                                                                               

              (4) 15. 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6分)

                                                                                             

            • 4.
              根据《我心中有一支歌》的诗意,在空缺处补写喻体,使诗意完整连贯。

                                   我骄傲,我是白天。

                                   我拥有阳光,

                                   我展示光彩。

                                   活力是我           

                                   磊落是我          

                                  时光里或许有不少    

                                  阳光下容不得半点罪孽。

            • 5. 根据本文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分析作者举“陈景润和诸葛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爱因斯坦”这两组例子,说明了什么。
            • 6. 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4)文中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可以举一个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
            • 7.

              翻译训练:请将下面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全文翻译出来,并请试试当出卷老师,画出这个文段中你觉得最重要的可以做翻译题的句子,将这两个句子中的采分点尽可能标注出来。

              例: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和谐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远。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采分点:字:取独作用;御术:驾御马车之术;所贵:所字结构,最重要的(地方);”“:协调;:承接关系的连词;进速:加快速度。

               

              练习1.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将你的翻译写在整理本上,将关键词句标注出来,拍照上传。

            • 8.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 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 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画线词语做简要分析。

              ①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 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但在历史发展中被曲解误读得渐渐多了,他主张还原孔子的思想家地位。
              E.本文介绍了南怀瑾先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做法,展现了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国学传播者形象。
              (2)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3)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4)南怀瑾先生的讲学风格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讲学风格的评价。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论读书
              (林语堂)
                  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我们幼时未进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逢闽变时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
              (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