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古代指泰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类似的表示地理区域的名称还有河北、河南、江东等
              B.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C.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此外,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后一天为“晦”
              D.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二种是用字方法
            • 2.
              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盂浩然、王维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B.《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 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
            • 4.

              下列对句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 5.

              下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B.“沁园春”“采桑子”是词牌,“长沙”“重阳”是题目;词牌不可以改变,题目则可以随意而定。
              C.词的标题和词牌不是一回事,标题关涉内容,词牌限定格式等方面。
              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一回事,都是指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 6.
              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稽颡”(qǐsǎng)是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C.“左迁”“左迁”指降职。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
              D.“忧”,文中指“丁忧”,“以母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即“丁母丧”。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丁”指男丁。“忧”意为“居丧”。
              E.“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 7.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 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3)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B.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C.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D.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 8.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9.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①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 10.

              欧信,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以广东破贼功,擢都指挥同知。已,命守备白羊口,大宁都指挥使。天顺初,以都督佥事充参将,守备广东雷、廉诸府。巡抚叶盛荐其廉勇,进都督同知,代副总兵翁信。两广瑶僮陷开建,杀官吏,帝趣进兵。信破贼化州之马里村,再破之石城,击斩海南卫反者邵瑄。

                  时所在盗群起,将吏不能定。广西参将范信守浔、梧,瑶尽在境内,阴纳瑶赂,纵使越境流劫,约毋犯己。于是雷、廉、高、肇悉被寇。帝命广西总兵官陈泾及欧信合剿。时有斩获,而贼势不衰,朝廷犹倚范信。会泾以罪征,乃擢范信都督佥事充副总兵,镇广东,而命欧信佩征蛮将军印,代泾镇广西。

                  成化元年,贼掠英德诸县,欧信讨斩五百余人,夺还人口。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七年春,充总兵官,镇守辽东,累败福余三卫。言者谓信已老,请召还。巡抚彭谊奏:“官军耆老五千余人,皆言信忠谨有谋勇,累立战功,威镇边陲。年六旬,骑射胜壮士,不宜召回。”乃留镇如故。久之,陈钺代谊。钺贪功,信不能违,十四年为巡按王崇之所劾。其冬,乃召归。寻遣中官汪直等往按,直右钺,归罪信等。下狱,镌官闲住,饮恨而卒。

                  范信既徙广东,贼势愈盛,劫掠不止,乃语人曰:“今贼仍犯广东,亦我遣之耶?”而是时都督颜彪佩征夷将军印,讨贼久无功,滥杀良民报捷。岭南人咸疾之。

              (选自《明史·欧信列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B.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C.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D.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