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乡绅到新乡贤                                                                                                                                                                      吴  灿        ​ ​     ​   ​ ​                                                     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能够担任乡绅这一角色的,通常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威望以及文化修养的长者。这一传统的乡村自治方式,被称为“乡绅政治”。在国家意志传达给普通乡民的过程中,乡绅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这样的权力结构与当时的农业自然经济及组织能力是相适应的。传统乡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它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提倡的“贤人政治”。从本质上来看,下层的乡绅政治是上层贤人政治的延伸。孔子认为,国家、家庭、个人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在于道德,从个人道德的完善开始,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贤人政治既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也是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上层统治者一直提倡个人道德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但权力的本性也导致它无法在现实落地生根。真正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大概只有中国传统乡村的“乡绅政治”。   传统乡绅的底层出身,使得他们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察民间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并进一步成为道德典范。这一套乡绅自治体制在小农社会和熟人社会中的运行效果良好,使得传统的乡村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状态。乡绅是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在改善民生和谋利桑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乡贤。   乡绅之所以能够被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极大关系。换而言之,如果皇权的力量深入到了乡村,则乡绅这一特殊群体根本不会存在。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当代中国的农村治理实行的仍旧是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已经下放到了乡镇一级,只是它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使得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新乡贤并不通过权威机构认定,也不由政府部门任命,而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他们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又延续了传统乡绅的优秀品质。他们不忘本,有担当,正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乡贤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新乡贤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不忘本、有担当的新的社会群体。
              B.在孔子看来,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实现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乡绅主要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来完善自身的道德。
              C.传统社会中只有乡绅才能把国家意志传递到民间,要实现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也只能依靠有乡绅参与的乡绅政治。
              D.乡绅能被政府、乡民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乡绅一方面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代表了当地乡民的利益。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 3.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 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 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