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叙写爱因斯坦的很多怪癖?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奇绅鸿儒刘大鹏
              郝岱
                  一个普通的晚清文人,在国内“名不出乡里”,但在沈艾娣所著《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一个农村绅士,何以被冠以“第一奇绅士”的美誉?刘大鹏究竟奇在何处?
                  刘大鹏并非是先知先觉的圣贤,聪明过人的天才。刘大鹏在日记中自述“生而顽钝,年七令甫能言。”他七岁才会开口说话。七年不鸣,一呜惊人。童年刘大鹏在私塾先生刘丽中门下读书16年,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太原县桐封书院、太原府崇修书院学习深造10年,仅读书就长达26年。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他读书时间长达半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谓一奇。
                  刘大鹏在刘丽中、杨深秀(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等名师的精心培育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大鹏完成学业后,就到大谷县南席村当了整整21年的私塾先生,后到太原县女子学校任教十余年,他教书时间又占据了人生的半辈。
                   刘大鹛在世85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间,他在有生之年既要教书,又要种地,还要经营煤窑,忙里抽闲,用毛笔手抄洋洋34部巨著,亿万字手稿。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能够熟练背诵的经典著作达六十多万字。刘大鹛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非凡的创作天才,德高望重的思想品德,实乃奇人奇才也。
                   刘大鹏34岁时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五日,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真实客观地记叙了清末民初、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可谓包罗万象,是中国这段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更被山西省图书馆誉为“镇馆之宝”。
                  刘大鹏的德才、廉洁名扬省城。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急需人才为其效力,曾多次派人请刘大鹏出山,先生屡屡婉言谢绝,不接受聘任。读书做官,仕人之追求,刘大鹏却是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可谓奇也怪也。
                  在人生的旅适中,他一直努力拼搏,曾务农、务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
                  1915年,58岁的刘大鹏当选为山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省议会议员选举大会。有些议员为了拉选票,纷纷向代表行贿或宴请。有参选议员对他行贿,他以“不义之财不可取”的修身之道一一拒绝。世上哪有和钱财有仇有恨之人,唯有刘大鹏既不贪财也不受贿,实属奇人也。
                  日寇占领太原县后,狂轰滥炸,烧、杀、抢、奸无恶不作。每当鬼子进村扫荡,村民纷纷扶老携幼逃难时,刘大鹏却视死如归,独自一人留村,并上到屋顶,指天骂日。有一年,日寇的一名军官久闻先生大名,恳请先生为其题写一副条幅,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婉言谢绝,日本人无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1934年,山西遭受大旱,阎锡山政府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刘大鹏看到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愤怒至极,他以鲍伯平的化名上书南京中央政府,请求中央政府责令阎锡山减免税收,收到预期效果。
                  这几则真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刘大鹏爱国亲民的高尚情操和政治远见,不贪生不怕死的气质和风度,可谓奇人奇事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这是刘大鹛先生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的晋祠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的这副楹联,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意境,引起总理的共鸣,飘扬五洲四海,实乃奇事也。
              摘编自《文史月刊》2016年第10期)【相关链接】
              ①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五十多万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
              ②乡邦文献,关怀有缘,表扬潜德,著进连篇,天不应遗,杀青何年。晋水潺潺,相与呜咽,千秋万祖,其视此锈。
              --刘友凤先生碑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刘大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晚清文人、农村绅士,尽管在国内知名度较小,但在沈艾娣所著的《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
              B.刘大鹏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丽中、杨深秀等几位名师的培养下,勤奋钻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刘大鹏在世85年,从34岁开始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是中国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这段历史的缩影。
              D.纵观刘大鹏一生,曾经务农、做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一生都在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刘大鹏求学期间,不仅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并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刘大鹏五十一年的日记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内容,内容详实,资料珍贵。
              C.刘大鹏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撰写了一副楹联,上下两联“同”“乐”二字相互交替,表现了他与民同乐以及改善民生的进步思想。
              D.刘大鹏一生著述丰富,对晋祠、晋水颇有研究,是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和地方文化学家,五十多万字的笔记均用毛笔正楷书写。
              E.刘大鹏的碑铭,用简洁凝练整齐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刘大鹏在教书育人、写作方面的成就,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决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昧》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亚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裳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所以只能混混。这里的“混混”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为谋生不妨随波逐流。
              C.第4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4)许寿裳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