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B.“沁园春”“采桑子”是词牌,“长沙”“重阳”是题目;词牌不可以改变,题目则可以随意而定。
              C.词的标题和词牌不是一回事,标题关涉内容,词牌限定格式等方面。
              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一回事,都是指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 2.

              下列关于文学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旧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B.高老头是一个在生意上十分精明的资产阶级暴发户,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哲学,按照金钱法则衡量亲情的“父爱基督”的悲剧形象。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按字数分,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按段数分,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标题。
              B.《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西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C.元杂剧一般是四折,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旦”。
              D.柳永是以描写乡村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其所写的《雨霖铃》是一首慢词。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人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B.王维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孟浩然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C.“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等都是词牌名。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先河,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初唐四杰是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
            • 6.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到宋代而盛行。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B.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生平以夫死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词风变得越来越悲凉凄切。
              C.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从辛弃疾开始,“豪放派”逐渐成为主流。南宋苏轼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擅长。有《东坡乐府》。
            • 7.

              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D.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
            • 9.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属于古体诗,通常是四联八句,颔颈两联各自对仗。本诗的颔颈两联对仗工稳精妙,可为典范。
              B.首联点明了相送的时间和地点。“烟波”给送行披上凄迷色彩,“孤雁”则更添一层惆怅。“阻”似指视线受阻,又似指行舟受阻,含义丰富,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C.颔联写朝廷全师出征,诸将会集南河,暗示“北虏”强大。由于这些消息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D.颈联是虚写,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句写孔到彼处后将无同乡伴侣的处境,“塞草”句运用反村手法写出边地的荒寒寂寥。
              E.尾联赞扬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并相信孔巢父凭借自身的才华,会顺利建立功名。这一联一扫上文哀怨低沉的基调,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10.

              下列各句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是一首古体诗,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同时展开奇伟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代蜀道上壮丽雄奇瑰伟险峻的山川,其中也蕴含了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B.《琵琶行》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C.在《声声慢》中,词人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是词人在艺术上的大胆开拓,不仅音韵清亮铿锵,而且极有层级地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D.《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作者最后用苏轼的诗来总括荔枝果实味美、喜人的特点,说明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荔枝生产,从而拓展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