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2.

              下列对名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但他与鲨鱼搏斗后最终认为自己被打败了。小说表现了“命运无常、难以抗争”的主题。

              B.《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期间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C.《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D.《红楼梦》中“怡红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中了“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在她死后,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以示伤悼之情。
            • 3.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走出来细看,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宝玉请黛玉进行删改,黛玉建议他把“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不禁深表赞同,灵感一动,便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B.黛玉凡事寸步留心。窗外的老婆子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听了便叫道:“这里住不得了。”她明知骂者是无意的,但想到自己的身世,肝肠崩裂,哭晕了去。

              C.“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了。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宝玉下学后来到潇湘馆。提到读书,宝玉说了上面一番话,黛玉却说八股文章中也有近情近理和清微淡远的,不可一概抹倒,还劝他读书取功名,宝玉觉得不堪入耳,心中纳闷。

              D.迎春嫁给孙绍祖以后,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孙绍祖好色好赌,对迎春非打即骂,还说贾赦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等等。王夫人等人知道后,无不难过落泪,却也无可奈何。仍命人收拾紫菱洲房屋,命姊妹们陪伴,又吩咐宝玉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走漏一些风声。

              E.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贾金桂。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香菱听了,不觉红了脸,也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起来。
            • 4.

              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请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祐集》传世。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C.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代表作品之一。

              D.杜牧,博通经史,才华出众,23岁作出《阿房宫赋》。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 7.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
              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C.成语“端木遗风”中的端木是指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善经商,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同样善经商的还有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经商而成巨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D.《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8.

              向你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红楼梦》中,王熙凤极富心机,最善玩弄权术,她毒杀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悲剧下场。
              B.《茶馆》中,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因被各种反动势力吞噬而彻底破产,小商人王利发虽善于经营,却无法抵御种种欺压,被逼上绝路。
              C.《三国演义》中,为了蓄积力量,东山再起,孙策以救母舅吴景及自己的老母家小为名,以传国玉玺为抵押,借袁术兵马,重回江东。
              D.《子夜》中,吴荪甫和几个朋友筹建益中信托公司,以五六万元,收买了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八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准备加以扩充,借以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
              E.《边城》中,翠翠因为爷爷不理解自己的心思,就要逃出去,让爷爷寻她,可是半路上想到爷爷找不到她时的焦急无奈,又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起来。
            • 9.
              ①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②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③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④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⑤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   )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⑥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⑦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⑧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⑨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⑩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⑪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中国的第一部非官方记载的历史文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许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⑫ 司马迁选择“受刑”,弃政从文。正是这毅然之举,使司马迁从匍伏于地的殿臣中站立出来,超越了所谓君主,将他的事业和人生寄托从当朝君主的体系中分离了出去。此可谓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
                 ⑬这是何等勇迈与崇高的一步啊!他为自己的定位从朝臣转为民间第一史家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部民间史学的伟大示范。这不仅因为作者是被放逐与驱逐之士,更是由于,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它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指引后来人之路。。
                 ⑭“生?还是死?”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思考的典型形象。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⑮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⑯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同时也准备好了暂不投降。这个比喻,正是发自内心与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⑱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⑲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⑳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青”指“历史”。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渗出,便于书写,故有此称呼。
              B.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间,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项链》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给我们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 10.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或文章内容说法不恰当的一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孟子善喻,如文章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极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B.《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主要作品还有《日出》《北京人》等。
              C.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品《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诗。“行”又叫“歌行”,是格律诗的一种体裁。
              D.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