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 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 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 ,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 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 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成,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 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 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貳;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突跃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2)下列对文中加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天宝,唐玄宗年号。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的常用词语,一般指降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D.大赦: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B.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C.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D.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②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 2.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

              A.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量移”,古代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安置。文中即有此意。

              B.“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中“朔”是农历每月最末一日之意。与之相对,“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日。

              C.古代有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棺椁”的尺寸、重量等显示死者的地位,“棺”通常为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也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椁”就是套在棺外的大棺。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乞闲”、“乞身”、“乞归”、“乞休”、“乞免”等均指官员自请退职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气度才学不凡,深受皇帝器重,且天性孝顺,士人们都赞美他。家学渊源深厚的王守仁在弘治十二年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宽厚仁德,优恤士兵。张忠、许泰等故意纵容京兵侵犯王守仁,但他不为所动,对京兵更优厚,最终感化了京兵,从此再也没有为难他的人。

              C.王守仁病重后上书请求离职回乡养老,并亲自推荐了林富代己职,还没有等到世宗的批复就回家了,他是在归途中去世的。

              D.王守仁身谪贵州,悟道龙场。他认为穷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这就是“道”之所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②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

                    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宣德五年五月 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B. 咸获 苏息 苏息:死而复生
              C. 一意拊 抚  循:抚慰安抚                       
              D. 人情大 扰:扰乱
              (2) 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

              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 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 4.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 5.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 礼部,古代的官署,随唐起为六部之一,党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 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 崔郾居家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 6.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 礼部,古代的官署,随唐起为六部之一,党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 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 崔郾居家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 7.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2)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 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 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 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C. 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 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 8.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①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②.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③,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巳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注〕①牝鸡:母鸡。②长公主:古代皇帝册封自己的姐妹为长公主。资送:嫁妆。③大渐:病危,处于弥留之际。

              (1)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2) 对下列词语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仁则指辞官。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她谨遵礼法,受太宗礼遇。太宗想和她讨论赏罚之事,她认为妇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回应太宗所谈话题。
              B. 长孙皇后谨慎自律,极力抑制外戚。她吸取汉朝吕家。霍家的前车之鉴,不愿自家兄弟子侄遍布朝廷,曾想方设法推脱了兄长的宰执之任。
              C. 长孙皇后为人大度,敬重正直大臣。魏征曾建言减少她亲生女儿长公主的嫁妆,她不仅不生气,还私自派遣使者赏赐魏征,表彰他的正直。
              D. 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她在世时所穿衣物所用物品,仅仅够用就行;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之愿,不想劳费天下百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