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小题2:根据上文,诸侯得到乐的赏赐要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3:《礼记》和哪四部作品合称“五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书籍?(2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挥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小题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 
              (二)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ī):葛布的统称。
              小题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4分)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分)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4分) 
            • 3.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小题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分)
              小题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3分)
              小题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3分)
            • 4.
              本大题共10分。
              读诗猜谜:
              小题1: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  )
              小题2:天南地北都能住,春风给我把辫梳。溪畔湖旁搭凉棚,能撒雪花当空舞。
              猜一植物(  )
            •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多选按前5题计分)(10分)
              小题1: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诗经》)
              小题2: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
              小题3: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论语》)
              小题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孟子》)
              小题5:
              故曰:至人无己,                    。(《庄子》)
              小题6:
              惟草木之零落兮,          。不抚壮而弃秽兮,          ?(《离骚》)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 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命名
              B.迹之则益湿追踪
              C.诡不可胜纪怪异
              D.仿佛貌之耳表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低回久之而润过之
              B.鱼贯而下地欹下而湿
              C.且峻级不能尽受足且益洼不可究
              D.石柱踞其上此亦岂其一耶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
              B.张生者,故尝游焉
              C.即所谓仙人田也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4分)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3分)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世以是高之高:崇敬
              B.御史遂将云去将:带领
              C.以旌直臣旌: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仕:做官
              小题2: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希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姐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又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1.请指出诗中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希望,并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这首诗想告诉读者的人生真谛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