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桃  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人进士不第,耐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漆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2)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刘伯宗【1】绝交诗
              (汉)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趣,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注释】:【1】刘伯宗:朱穆旧友,困顿时曾颇受朱穆照顾,后趋炎附势。朱穆激于义愤,与之绝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不洁”“不正”“不定”勾勒出鸱品行不端的形象。
              B.“饥则”一句,写鸱肚子饿了就到树上偷其他鸟类的幼鸟来吃。
              C.第七句中的“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用来比喻鸱。
              D.最后两句是说双方从此绝交,今后各自努力,来日一争高下。
              (2)下列诗句中的“凤”,与本诗中的“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唐•王勃《滕王阁序》)
              B.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唐•李白《古风》)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
              (取材于《庄子•秋水》)
              ①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朱穆和庄子写鸱,用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1)在这首律诗颔联的□内填入恰当的字。
              (2)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3)作品尾联借物抒怀,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2)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3)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感鹤
              【唐】白居易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
              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
              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
              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
              (2)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E.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3)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写在下面语段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看起来仙风道骨,常常用以象征长寿,(甲)        两个成语即用此意。白鹤翩翩然有君子之风,人们多将修身洁行而受到赞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也是高雅的象征,因此有成语(乙)        
              ①风声鹤唳    ②龟鹤遐寿    ③焚琴煮鹤    ④梅妻鹤子    ⑤松鹤延年
              (4)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水仙子•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罐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心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2)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王勃在《滕王阁序》在赞美当时南昌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时,写道“腾蛟起凤,    。紫电清霜,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者登上北固亭,想到刘义隆,于是告诫南宋统治者,不要“            ”。苏轼在《赤壁赋》有这样的语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些都是使用“典故”的典范。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郡庭惜牡丹
              徐 夤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徐诗从    字着意,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刘诗从赏字入情,表达了    的心情。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 8.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昌谷北园新笋•其一
              (唐)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1)这两首诗都使用了     的抒情手法。
              (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 9.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①、②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
              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          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