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初赛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汉宫秋》第三折【双调】【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双调】是这折戏的    ,【梅花酒】是这折戏的    ,元杂剧每折有    个宫调。
              (2)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1)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    
              (2)下列对本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 3.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
            • 4. 时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运用了“剑”“箫”的意象,这两个意象也被认为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结合这两个意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形象?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注】: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随物化:指死亡。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
              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 6.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任职江州司马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惊异地发现身上的被子有些冰冷,抬眼望去见那窗户被雪地映得发亮。
              B.全诗前两句写诗人夜里突然醒来之后的身体感觉和眼前所见,在时间和事件方面与诗题相呼应。
              C.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一直到夜深雪都没有停,而由于积雪太重,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不时传来。
              D.全诗后两句以有声来衬无声,在动静结合之中真切地刻画了一个万籁俱静粉妆玉砌的银色世界。
              (2)“时闻折竹声”一句中透露出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荻港避风
              (清)宋荦
              春风小市卖河豚,薄暮津亭水气昏。
              不住江涛崩获岸,俄惊山月照松门。
              渔樵有泪游兵过,钟磬无声古庙存。
              明发扬龄更东下,杜鹃啼处几家村?
              (1)这首诗的前两联重在    ,第三联略叙见闻,而尾联则是    天明后继续乘船东下的情景。
              (2)从后两联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表达内在情怀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