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
              (1)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杜甫《偶题》)
              C.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2)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
              (3)《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发,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