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雁阵
              杨闻宇
                  我的故乡在关中。儿时,村西河滩的上空,随时可以见到高翔的雁阵,平展展的雁行总是斜斜地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凌空而过。“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行如兄弟影连空”,尤其是那硕大、规整的“人”字,仿佛就是我启蒙之际认识的第一个大字。
                  雁落平川,无所谓什么秩序。一旦飞离地面,翅开先作字,风里自成行,便迅即展示出强劲不息、运行不辍的生命真谛。那人字造型酷似箭镞,这是用一个个单体生命集中组成的顶风逆上、不畏云冷霜寒、不惧露重雾湿的箭镞,这是能够穿越弥漫的风云,征服重重苦难的箭镞。远征之际,这是生命具有进取性与穿透力的最简洁、最凝重的符号。
              “清音天地远,塞影月中微”,夜空有月,仅仅是清淡月痕,雁阵也要兼程而进。唯有黑得不见五指的秋夜,我们村西河滩上才落满申途歇息的大雁。滩地润泽,湿软的沙土下草根如织,栖雁有饮有啄。宿雁之周围,有专司警戒的雁奴。“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世间用兵,兵家学雁,军营四周后来才有了忠诚机警的哨兵。军队昼夜行止倘无哨兵,还能称作军旅吗?
                  雁阵联翩而过。日暮时分河滩满员,后至的雁群就收拢暮色降落在近河的田地里。萌芽的小麦正在土地里窝根,雁阵栖过一宵,那麦根就被拔光啄尽了。翌日清晨,雁去地空,遍地是横七竖八的绿蓁蓁的雁屎。在一个不见星月的夜里,父亲与临巷一位叔叔边扯闲话,边携着我往河滩方向转悠,近得麦地垄畔,他俩不出声了,父亲轻轻从兜里摸出去年春节时剩下的一根一拃长的鞭炮,用叔叔的烟锅儿点燃捻儿,倏地抛向空中,“砰”的一声炸响,火花迸溅,地动天摇,“嘎嘎嘎,嘎嘎嘎”,失魂落魄的雁唳声拔地而起,凉意如泼水,似乎有逸散的鸿毛忽地扑上了我的脸颊。我仰起头,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大羽扑闪的风声驮着众多大雁惊炸的嘹唳声簸荡了几下,仿佛有什么巨物升空四散,散开了,也消失了,瞬息之间,一切复归于平静。
                  远征的雁阵联袂而进,不惧风雨雷电,可最惊悸的恐怕莫过于地上隐蔽处射出的弓箭,“望月惊弦影”,尘世间潜伏的凶险致使它们对天际眉月也形成杯弓蛇影式的幻象了。父亲扔起的旧年鞭炮,虽是声威溅火,却不属于弓箭之列--庄稼人过日子,也实在不容易。可那个漆黑的夜间,被轰散的惊慌失措的大雁,后来又如何着落呢?
              大雁,年年岁岁,春分后北翔,秋分后南返,南下不过衡阳,北出雁门山止栖于朔漠。空中的直线距离,绝不下于3000里。近些年,大雁的踪迹渐渐少见了。那一年去衡阳,也只见到雁的石雕与焊接在低矮栏杆上的铁皮剪影,排列成阵,双翅一一上举,却是怎么也飞不起身了。
                  人的尊严是高贵的,超尘的。每当仰视天空,即使仰得脖颈作痛,眸子发酸,倘使能望见人字形的雁阵缓缓地掠过长天,或多或少总能悟出些生命的底蕴,又倏忽间感到自己的渺小。谁能想到,这才过去三四十年,不知延续了几千几万年的“落日天风雁字斜”的绝妙景象,在我的视野里就悄无声息地抽离了,销毁了,再也无缘相会了。五湖四海,空中从今往后没有了雁阵雁影的,又何止是关中的天空呢?
                  长天人字少,斯世正颓波。不时仰首望月而终于不见雁影,我这心头是有些空落。世上最可宝贵的是它们身上的凝聚力:雁影排列成阵,可为凌空远征;军人组织成阵,方能御敌戍国。我从戎36载,生命基本上是在军旅中度过的。或许是出于怀旧吧,而今沉入晚年,也依然怀恋着悄然消逝了的雁阵。
              (2013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1)从表达方式看,第一、二两段主要有什么不同?
              (2)第三段中有两处古诗引用,简要说说其不同作用。
              (3)第五至七段,作者着重表达对“雁阵”的哪些情感?
              (4)赏析第四段中画线句的艺术特点。
              (5)文章结尾说“依然怀恋着悄然消逝了的雁阵”,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究。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惠州西湖一日
              彭  涯
                  ①假如给你一日时光停留在惠州,你当然会选择与美相伴,与这里的西湖共度一日的生命。
                  ②一丝偶然的牵引最容易让人流出那被尘封的情感,一路风尘赴命定之约。这之前记忆不曾留下有关西湖的痕迹,没有知识准备的直接接触,生动新奇。“天下西湖三十六”,惠州西湖当然不是最华丽的,当年这里不是得意者的天堂,而是失意者的故乡,所以一直以来,雕琢不多,附会也少,还是自然清新的本色。自王朝云伴苏东坡谪惠,这湖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与其人一样,得意时不张狂,失意也不露消沉之色。“一自坡公下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千年的湖绝非一时兴起挖个水坑放几条小船可比。
                  ④西湖曾经很远,离我二十年;西湖很近,离马路只烟头一闪一灭的距离。岸边一样是尖锐的嘈杂,物欲横流,人气蒸腾。湖山做温柔的抵抗,眠鸥浴露,洗眼净心,这情景陡增了我柔可克刚的信念。温柔就是力量!这里四季并不分明,你依然能神往于她动人的风姿。黄昏时分,千年的诗意沁人心脾,白云酣醉,湖上好风如水。
                  ⑤真诚地来,就会迎面撞上永生在文字里的人物,也是囚禁在时光中的英雄。那唱“大江东去”的人,也曾吟“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不留纠缠的酸腻,只有清醒的凉意、自觉的苦闷,沉净如秋水长天。旷达人生的感伤也是明亮的,然纵有高才雅量,也难免悟透现实而又不合时宜的悲凉,只有朝云能解,只有知已落泪。
                  ⑥最是那传说惹人疲惫,在月白风清之夜,西湖孤山上,苏东坡因思念而梦见已逝的朝云来到面前,衣裙是湿的,因问原由,朝云说:“湖上无路,妾涉水而来。”梦醒后发愿建堤。传说凄美,如樱花似雨落,轻轻地打在会疼的心上。
                  ⑦几年不读书写字,真过了些清静的日子,时候到了就免不了沉淀的思绪又泛了上来,却已酿造不成某种情怀,风云再起时江湖已改,山河依旧处梦里情怀。今日只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所以我要歌唱,我会感伤。子期不听,伯牙摔琴谢知音;朝云一泪,东坡绝唱敬红颜。
                  ⑧二十年前,井边汲水的少年听到“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留下无名的感伤,二十年后心花开放时却是清晰的寂寥。今人只慕天才高放,千古文章;不识一泪永驻红颜,已漏隔世遗香。
                  ⑨身在大好湖山,怀想风流人物,我当在“一亭孤月冷梅花”的夜晚来看你挂泪的容颜。一日不短,二十年不长。你是镜中一湖春水,等待风来;我是走进镜中的人,不知还能不能出来。你等待了很久,我也等待,香魂归来在晚秋。
                  ⑩街灯眩目,只因忘记了星空。在这个演员登台而将英雄当成道具的年代,在这个各路烟尘都敢与日月争辉的年代,我还是要以人们生活的土地立脚,借西湖之水抽空将天空打扫。仰望星辰,勇敢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低头看水,何日能“见志士弹冠而起”?
                  ⑪离去,不做沉重的回眸,只是离去。别了,那二十年中流出的一日时光。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西湖曾经很远,离我二十年;西湖很近,离马路只烟头一闪一灭的距离。
              ②今人只慕天才高放,千古文章;不识一泪永驻红颜,已漏隔世遗香。
              (3)请简要赏析第⑧段话的表达特色。
              (4)作者说,苏东坡是“囚禁在时光中的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雪 白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侯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读本》)
              (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
              (2)请简述“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陈述。
            • 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跼蹐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注】①瞵视:瞪着眼看。昂藏:仪表雄伟、气质不凡的样子。②跼蹐(jújí):拘束,不敢放纵。
              (1)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写作思路。
              (2)第二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4)这篇散文作者善于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还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请联系作品探究这样联想的好处。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善若水
                  ①一定要在黄昏时分听《二泉映月》.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夕阳最后的光芒,晚风习习。这时候你可以来闻,青草的香透窗而来;这时候你要坐下来静静地摆弄出一个姿势来听,映月的泉水,把满月的金黄锯开一个回环的小缝儿,听觉、悟觉,款款地把一段旧事牵扯出来,让它从树影斑斑的暗处淌出,在寂寞阳光深处,在波折动移的阐释之外,打通你生命所有的孔窍。你抬起头时,大地已在眼睛的速梦中白茫茫一片,你会感觉到其中闪亮着人间好景--月下泉音。
                  ②这是华彦钧先生留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这住潦倒的流浪艺人把他身上具备的最后力量涌现在琴弓的马尾上。我看到了丘陵和山冈,看到了泉水流经时溅湿了我的思想,而华彦钧先生关于他对光明月色的向往--正拖着一尾素泉一粼一粼地向我涌来。
                  ③现在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华彦钧先生,只知道瞎子阿炳。五十多年来,凡是演奏过他的作品、听说过他的人,都无法将他忘记,对他的思念几乎成了一种迈不过去的心槛。他与我们站成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不仅是时空的,还有心理的,包括他凄婉的爱情。华彦钧,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他的俗名叫阿炳,因为双眼枯萎,人们又叫他瞎子阿炳。他的眼睛看不到阳光由赤红褪成淡金了,偶或云色水汽轻浅淡薄时也感觉不到天穹明净高远了。绵密的时间从他眼前划过时,凉意渐生,秋凉叶黄,冬雪凌乱。沉潜于被岁月流失的缤纷世间。他的心在遍地霉朽腐烂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茎状的芽苞,是为了道出他深藏心声的赌博吗?
                  ④他活着时知音难觅,生命末了遇到了一个知音--杨荫浏教授。教授使他死后知音遍布天下。所以说知音不在多,一个足矣。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而寻访阿炳的。阿炳在一个黄昏演奏了乐器二胡,他当时的演奏肯定不如现在的音乐人演奏得好,但是他有一种朴雅的气韵,一种无言的召唤。他在撞击杨荫浏心灵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和落泪,他不知道杨荫浏的心此刻已经碎了。阿炳望着杨荫浏,扬荫浏看到的是一张嵌在稀疏的头发下边的脸,那是一张坚硬的存在的脸啊,两只眼睛犹如苍凉的两潭死水,却有着一股不言而喻的气势。杨荫浏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阿炳张了张嘴。幸福刹那就溢满了瞎子的眼窝。阿炳说,我这个曲儿还没有名。杨荫浏想了想说,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感叹了一声:遇到神仙了!
                  ⑤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和生活中最坚实的部分从道观起始,夸他魂牵梦绕而又无以为继,也成就了他生命的辉煌和危途。他跪在干瘪的玉皇像前,张着空洞的眼,他听到呜嘤的风穿过厅堂,一些散板乐段,拖着长音飘来,他读出了一股很浓的味儿,是音乐的味儿,他从此和庄周一样化蝶了。阿炳,何等规模的一个落魄道人啊,当他把二胡吊挂在自己的胸腔时。他深凹的眼睛就明澈了,而引领他的那个女人,一位平常的“雅”人,在惠山的小桥上,混沌中的风景是让人惊艳的。
                  ⑥我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景致的:一男一女,臃肿和消瘦,弦子和琵琶。穿过风声雨雾走近来。我恍然、寒意,还有小小的惊悸,恨不真切是当时。一个往极致里推的景啊,景啊,“自有定数,何待再说”!
                  ⑦这世界上真的是有神仙?假如说真有神仙,谁敢说阿炳不是神仙!此曲只应天上有啊。我的一位女友说:“这一辈子最想嫁的人就是阿炳,陪他走过磨难多端的时光,在他用生命悟出来的音乐中幸福到死。”我最初理解她时我以为她是作秀,现在,当我明白了什幺叫惊世绝唱时,我同时也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想。
                  ⑧惠山的泉啊,不碍不滞,向死而生,阿炳以肉体在人世间极为短暂的旅行中完成了对爱如此细腻、温情而深切的体验;他内心存在着怜悯和大痛,一切都化成了联翩而至、跳跃闪烁的意象,并散发出了悠长绵密的醇香。难怪日本著名指挥家小译征尔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老子曰:“上善若水。”难怪杨荫浏先生要赋予它泉的灵性。泉不落水相,在有月亮的晚上跳泼着银色的光芒,像一个宽阔的胸膛,将世间美好的亮聚集到一起,运化,运化,运化。
                  ⑨我惊骇我在《二泉映月》中已经深陷得太久,太久,太久了。
              (选自《中国现当代随笔•今世今生》文化艺术出版社,有增删。作者:葛水平)
              (1)第①段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为什么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中阿炳的形象。
              (4)本文主要写阿炳和《二泉映月》,为什么却取题为“上善若水”?请加以探究。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     寞
              龙应台
                  ①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刀光剑影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②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③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④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弥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⑤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⑥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枫香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树梢,沉静地俯视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⑦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⑧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滚滚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⑨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⑩他一时无语。
                  ⑪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⑫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⑬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⑮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⑯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①②两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第⑥段用“沉静”、“深沉”形容老鹰,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
              (3)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和墓志铭的意图是什么?
              (4)文章结尾提到“有一种寂寞,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鲍尔吉•原野,
                  ①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井一无所有,只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云彩基有一朵。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
                  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
              (选自《读者》2012第20期)(1)为什么说“井是村庄的珠宝罐“,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①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②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3)阅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
              (5)本文作者赋予了“井”哪些深刻的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8岁那一年龙应台    我住在一个海边的渔村里,渔村只有一条窄窄的马路;上班上课的时候,客运巴士、摩托车、脚踏车、卖菜的手推车横七竖八地把马路塞得水泄不通,之后就安静下来,老黄狗睡在路中间,巷子里的母猪也挨挨挤挤带着一串小猪出来溜达。海风吹得椰子树的阔叶刷刷作响。
                  我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23岁到了洛杉矶,在驶出机场的高大道上,我发现,对面来车那一列全是明晃晃的白灯,而从自己这条线道上看出去,全是车的尾灯,一溜红灯。怎么会这样整齐?我大大地吃惊。那时,23岁,还习惯人车杂沓、鸡鸭争道的马路概念。
                  我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台风往往在黑夜来袭,海啸同时发作,海水像一锅突然打翻了的汤,滚滚向村落卷来。天亮时,一片汪洋,人家的锅碗瓢盆、竹凳竹床漂浮到大庙前,鱼缸里养着的鱼虾也游上了大街。过几天水退了,人们撩起裤脚清理门前的阴沟。自沟里挖出油黑黏腻的烂泥,烂泥里拌着死鸡死狗的尸体。整条街充斥着刺鼻的腐臭腥味。然后阳光出来了,炎热的阳光照在开肠破肚的阴沟上。
                  我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唯一与“表演”有关的经验就是庙前酬神的歌仔戏。老人坐在凳子上扇扇子,小孩子在庙埕上追打,中年的渔民成群地蹲在地上抽烟,音乐被劣质的扩音器无限放大。
                  渔村唯一的电影院里,偶尔有一场歌星演唱。电影院里永远有一股尿臊,糅着人体酸酸的汗味,电风扇嘎嘎地响着,孩子踢着椅背,歌星不断地说着黄色笑话,卖力地唱。下面的群众时不时就喊,扭啊扭啊,脱啊脱啊。
                  我不知道,垃圾是要科学处理的。
                  离渔村不远的地方有条河,我每天上学经过都闻到令人头晕的怪味,不知是什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人们在河岸上烧废弃的电缆,那个村子,生出很多无脑的婴儿。我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我的18岁,安德烈,是1969、1970年的台湾。
                  我要满18岁了,阿波罗登上月球,美国和越南的军队侵入柬埔寨,全美爆发激烈的反越战示威,俄亥俄州有大学生被抢杀;德国的勃朗特总理上台,到华沙屈膝下跪,求历史的宽赦;日本赤军连劫机到了朝鲜而三岛由纪夫自杀。还有,中国大陆的文革正在一个恐怖的高潮……但是这一切,我知道得很少。
              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但是,不那么简单,安德烈。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我,是剥夺还是给予?亲爱的安德烈,18岁离开了渔村,30年之后才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明白了我和这个渔村的关系。
                  离开了渔村,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在往后的悠悠岁月里,我看见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目睹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更参与决定城邦的兴衰。当价值这东西被颠覆、被渗透、被构建、被解构、被谎言撑托到理直气壮、是非难分的地步时,我会想到渔村里的人:在后台把婴儿搂在怀里偷偷喂奶的歌仔戏花旦,把女儿卖到“菜店”的阿婆,那死在海上不见尸骨的渔民,老是多给一块糖的杂货店老板,骑车出去为孩子借学费而被火车撞死的乡下警察,每天黄昏到海滩上去看一眼大陆的老兵,笑得特别开畅却又哭得特别伤心的阿美族女人……这些人,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存在我心里,使我清醒,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
              是的,安德烈,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你懂的,安德烈?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缺陷。18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而你们这一代,安德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网络让你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富裕使你们精通物质的享受,同时具备艺术和美的熏陶。你们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但是我思索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会是什么?终极的关怀会是什么?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注】节选自《亲爱的安德烈》,这是龙应台写给18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有删改。(1)简单概括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曾经生活过的渔村特点,文章为何要写这个渔村?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我,是剥夺还是给予”中,“剥夺”了我什么?“给予”了我什么?
              (3)作者在文中提到“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文末又说“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会是什么”,根据文意,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8岁那一年龙应台    我住在一个海边的渔村里,渔村只有一条窄窄的马路;上班上课的时候,客运巴士、摩托车、脚踏车、卖菜的手推车横七竖八地把马路塞得水泄不通,之后就安静下来,老黄狗睡在路中间,巷子里的母猪也挨挨挤挤带着一串小猪出来溜达。海风吹得椰子树的阔叶刷刷作响。
                  我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23岁到了洛杉矶,在驶出机场的高大道上,我发现,对面来车那一列全是明晃晃的白灯,而从自己这条线道上看出去,全是车的尾灯,一溜红灯。怎么会这样整齐?我大大地吃惊。那时,23岁,还习惯人车杂沓、鸡鸭争道的马路概念。
                  我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台风往往在黑夜来袭,海啸同时发作,海水像一锅突然打翻了的汤,滚滚向村落卷来。天亮时,一片汪洋,人家的锅碗瓢盆、竹凳竹床漂浮到大庙前,鱼缸里养着的鱼虾也游上了大街。过几天水退了,人们撩起裤脚清理门前的阴沟。自沟里挖出油黑黏腻的烂泥,烂泥里拌着死鸡死狗的尸体。整条街充斥着刺鼻的腐臭腥味。然后阳光出来了,炎热的阳光照在开肠破肚的阴沟上。
                  我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唯一与“表演”有关的经验就是庙前酬神的歌仔戏。老人坐在凳子上扇扇子,小孩子在庙埕上追打,中年的渔民成群地蹲在地上抽烟,音乐被劣质的扩音器无限放大。
                  渔村唯一的电影院里,偶尔有一场歌星演唱。电影院里永远有一股尿臊,糅着人体酸酸的汗味,电风扇嘎嘎地响着,孩子踢着椅背,歌星不断地说着黄色笑话,卖力地唱。下面的群众时不时就喊,扭啊扭啊,脱啊脱啊。
                  我不知道,垃圾是要科学处理的。
                  离渔村不远的地方有条河,我每天上学经过都闻到令人头晕的怪味,不知是什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人们在河岸上烧废弃的电缆,那个村子,生出很多无脑的婴儿。我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我的18岁,安德烈,是1969、1970年的台湾。
                  我要满18岁了,阿波罗登上月球,美国和越南的军队侵入柬埔寨,全美爆发激烈的反越战示威,俄亥俄州有大学生被抢杀;德国的勃朗特总理上台,到华沙屈膝下跪,求历史的宽赦;日本赤军连劫机到了朝鲜而三岛由纪夫自杀。还有,中国大陆的文革正在一个恐怖的高潮……但是这一切,我知道得很少。
              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但是,不那么简单,安德烈。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我,是剥夺还是给予?亲爱的安德烈,18岁离开了渔村,30年之后才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明白了我和这个渔村的关系。
                  离开了渔村,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在往后的悠悠岁月里,我看见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目睹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更参与决定城邦的兴衰。当价值这东西被颠覆、被渗透、被构建、被解构、被谎言撑托到理直气壮、是非难分的地步时,我会想到渔村里的人:在后台把婴儿搂在怀里偷偷喂奶的歌仔戏花旦,把女儿卖到“菜店”的阿婆,那死在海上不见尸骨的渔民,老是多给一块糖的杂货店老板,骑车出去为孩子借学费而被火车撞死的乡下警察,每天黄昏到海滩上去看一眼大陆的老兵,笑得特别开畅却又哭得特别伤心的阿美族女人……这些人,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存在我心里,使我清醒,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
              是的,安德烈,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你懂的,安德烈?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缺陷。18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而你们这一代,安德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网络让你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富裕使你们精通物质的享受,同时具备艺术和美的熏陶。你们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但是我思索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会是什么?终极的关怀会是什么?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注】节选自《亲爱的安德烈》,这是龙应台写给18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有删改。(1)简单概括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曾经生活过的渔村特点,文章为何要写这个渔村?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我,是剥夺还是给予”中,“剥夺”了我什么?“给予”了我什么?
              (3)作者在文中提到“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文末又说“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会是什么”,根据文意,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何不临风听虫鸣
              查干
                   ①自古,临风听虫鸣是一件雅事,也是一种享受。它比交响乐更具实感,更具韵味。临风,使虫之多音部美声传得更远,更入心入肺,甚或灵魂。假如遇有夏日午后,且有野性的、带有草木香味的微风款款地吹来,那感觉更为美妙。所谓临风听虫鸣,是也。
                   ②一个人,如果忽略了临风听虫鸣这一情趣,那一定是莫大的人生遗憾。尤其在情趣横生的梦幻童年。若能拥有一方葳蕤山水,一个人的童年就充满了梦幻般的听觉享受。那是因为,拥有了万千昆虫家族所发出的,生动而美妙的自然之声。
                   ③我童年的家乡,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美丽山水。每当夏尾秋首之时,昆虫世界便就活跃起来,它们的鸣声铺天盖地,盖过了风声,盖过了谷涛和麦浪。仿佛个个都是善于抒情的种子,胸中积有太多的情致与绵思,不来它一个倾泻万里,就觉得憋闷似的。
                   ④然而,这种悠悠然陶陶然的鸣叫,仅仅是为情而生的吗?不尽然。每当夏秋交接之时,恰好也是庄稼灌浆之时。这时,无论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谷、银白的荞麦花,都由童年将要转入青年壮年这个成熟的季节了。由此可以猜测,那些虫鸣,或许正是为之而生发的。童年的我,就清晰地感觉到,每当虫鸣起伏跌宕之时,高粱和苞谷就咯吱咯吱地拔着节地往上长。仿佛,虫鸣就是一只只情爱之手,轻轻地柔柔地,拽着它们在长个儿。这或许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君子协定呢,万物之相合过程。
                   ⑤我相信,昆虫与庄稼、树木花草,一定是相扶相拽、互为依存的。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芳邻。越是野性十足的地方,越如斯。我童年的家乡,便是一方充满野性的土地。因为那时,水绿山青,草木繁茂,野花遍地生香,如梦亦如幻,让人陶陶然熏熏然。还有一片片生命可依的湿地,似一张张健硕的肺叶,展开在那里,让万千生物赖以呼吸,延续生命,传宗接代。家乡的虫鸣,月白风清之时尤盛。那是一种空空的、脆脆的、泉流般的美韵合声。犹如摇篮曲。抚慰你的灵智,渐次趋于宁静如水的状态。
                   ⑥有关虫鸣的这种感受,古人比我们深刻许多。前几日翻阅古籍,见有关虫鸣的记载,最早始于《诗经》,其中就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或“处暑蛩鸣”之说。所言蟋蟀,是鸣虫,也叫蛐蛐儿。其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也有人凭借虫鸣去抒发情怀的。如,虞世南的《蝉》一首:“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此吐露心声: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己就能够声名远播,被世人认可。而唐朝诗人杨万里,则借助虫鸣,去状写一种生活中的小细节,写得十分生动真切。他在《夏夜追凉》一诗中写到:“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可见,聆听虫鸣早已是我们古人的一种习惯,并与情感世界相连。虫鸣唧唧兮自古至今,不但使凡尘中的人得以耳聪,更使人心静如苔。
                   ⑦聆听虫鸣,是属于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人,大多没有这个福分了。仅仅农药的出现,就使万千昆虫趋于绝迹。如今,面对太过吵闹、太过浮夸的人类世界,连大山大水都捂起了耳朵,何言小小昆虫耳?如今,想去聆听虫鸣,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一种奢求了。
                   ⑧前些年,我曾应邀前去京郊云蒙山里的鬼谷子山寨小住了10天。那里,草木繁生、潭瀑横空、山泉缭绕于幽深谷底。又恰逢仲夏之时,聆听虫鸣,就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⑨当久违了的虫鸣阵阵掠耳时,我喜不自禁,像是回到了童年时代。甚至跟随飞动中的蚂蚱,听着它们的啪啪之声,跑动起来,竟忘记了自己是白发之人。有蝉在山楂树高枝空空地鸣叫,声声入耳,让人血脉安静。而藏于草丛中的昆虫合唱队,一拨儿接一拨儿地出来亮相,其情切切其势也夺人,使人间琴瑟顿时黯然。
                   ⑩使万千昆虫家族得以生存,安然繁衍,躲过了现代文明的侵害和骚扰,是这方山野的功德所在。我们当记之。茅舍外,月明山静夜气渐趋浓重,正可临风聆听虫鸣耳。夜,微寒。竖起衣领,走,听虫去!
              (1)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君子协定”的含义。
              (2)第⑤段中对家乡景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虫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画线句所包含的情感。
              (5)文章多次写到“虫鸣”,请联系全文,探究其艺术效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