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
              [香港]彦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条幅?
              (3)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4)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请分条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南怀瑾:谜一样的国学大家
              周为筠
                  1918年,南怀瑾出生在浙江乐清古村。他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后来在他家附近的一座庙里自学,这让他一辈子与佛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幽静的古庙里,南怀瑾除精研四书五经外,还遍及诸子百家,在这遗世独立的世界里过着宁静的读书生活。
                  十七岁,南怀瑾到浙江国术馆习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时,抗战烽烟四起。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南怀瑾也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杀敌报国,他毅然辞亲远游入川,到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
                  当教官时,南怀瑾经常外出寻仙访道,结交名人,为求深入研究佛法。抗战胜利后,他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1947年底,南怀瑾回到阔别九年多的故乡,并隐居在西子湖畔。
                  1949年,伴随解放军一路南下,归隐山林的南怀瑾本已闲散入定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但是南怀瑾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尽管不满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却不会跳出这个营垒反戈一击。1949年2月28日,南怀瑾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地尺身买好去台湾的船票。船到台湾基隆,回想出逃的狼狈经历,他感慨万千吟出:“三百年来养士潮,为何文武尽皆逃。”其实在1947年他曾回过老家,同家人商量,全家一起走。但南怀瑾最终没有说动父亲。他只好辞别了年迈的双亲和妻儿,离开家乡。他本打算自已先去台湾安顿好,再把全家老小接过去。谁知道这一去之后,亲人分离,生死两茫茫,直到双亲辞世他也没能见上一面。“父母在,不远游。”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他,对于自己一直未能尽孝而一直耿耿于怀。
                  在台湾,南怀瑾刚来时是一个无名小辈,迫于生计,做起了船运生意;但南怀瑾是秀才出身,不懂经营之道,又经常接济一些从大陆来的落魄流亡者,加之商船被国民党政府征用,终落得一贫如洗,南怀瑾不得不拖儿带女栖身于基隆一个陋巷中,一度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
                  不久,南怀瑾举家迁居台北龙泉街。这里环境更为恶劣,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吵吵嚷嚷,喧嚣终日。但南怀瑾充耳不闻,仍能安贫乐道,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但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文化沙漠”里需要一种理念和精神来支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南怀瑾的学问才有了市场。
                  随后,南怀瑾受聘于辅仁大学,正式开设《易经》课程。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原来他讲课太受欢迎,每次上课学生一直挤到窗外,这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南怀瑾急流勇退。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在蒋介石父子的邀请下,到高雄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听后感慨万千,即命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请南怀瑾主持工作,但南怀瑾却婉言谢绝了。
                  1969年,南怀瑾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振臂而起,创立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东西精华协会”。课室里挂着南怀瑾自撰的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1985年7月4日,南怀瑾离开台湾,乘机抵达美国。1986年,南怀瑾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古稀之年的南怀瑾,常因思乡夜不能寐,于是独自起身西望故园。泪眼婆娑地吟咏道:故园西望泪潸然,海似深情愁似烟。最是梦回思往事,老来多半忆童年。
                  在美国稍安定,南怀瑾便与大陆家乡的朋友们联系上了。1990年2月25日,尹衍梁代表南怀瑾到上海签订了中外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的协议书。修铁路只是南怀瑾毕生的一个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借用宋儒张载的话来说,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世纪初,南怀瑾又在太湖边的一片芦苇荡兴建起太湖大学堂。他就在这里居住、讲课。
              (1)南怀瑾对国学的继承与发展做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简要概括。
              (2)南怀瑾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好处?
              (4)作者所说的南怀瑾“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    “我这个人啊,懒散,被动,你认为可以就可以啦。”
                  说着说着,梁朝伟便“哈哈哈”的低下头去。过去三年里他一直苦练咏春拳,虽然散散地坐在沙发上,他却有一种端正的姿态,像一颗凝固的水滴。《一代宗师》里他扮演让咏春拳开枝散叶的宗师叶问,样貌儒雅而身手敏捷,他觉得至少“站出来要像”。“天天都念着怎样才可以不用练功,怎样逃课。一下子练不到那个程度,我也不急,一点儿也不急。反正能练就练,导演说能拍过就拍过。”
                  他说得一本正经,却不提每天几个小时一动不动扎马步的经过,也不怎么在意由于练习过猛而摔断左手的事故。在《一代宗师》拍摄的第一年里,他只拍武戏,一个雨中的镜头拍了一个月,随行记录花絮的摄影师都已经不耐烦地打道回府,他还是一点儿都不着急。那时,除了知道要扮演叶问这个人物之外,他和所有人一样对这部电影知之甚少,王家卫扔给他一大堆历朝历代武术宗师的资料,又嘱咐他看了一堆武侠小说,却没有交代太多有关叶问的细节。为什么?他不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人物性格该如何铺陈?王家卫不说,他便不问。
                  一切准备,他觉得理所当然。拍《鹿鼎记》前他把原著看足六遍,剧本熟读三遍,然后比较两者,把文字化作表情动作,夜夜通宵试演法。《悲情城市》里虽然不用说话,但侯孝贤叫他读的那一尺来高的书,包括枯燥的台湾历史,他都在酒店里默默啃掉,休息时就下楼买包洗衣粉,自己洗衣服。这一次演叶问,每天除了拍戏,他便一个人在房间里读资料、练功夫,与世隔绝一般,“反正广东开平也没什地方去,东北也没什么地方去。”
              “即使无法控制,你同样要用十二分的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必须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他常常焦虑到夜不成寐,只听到时针滴答滴答地走,却找不到答案和出口。他怕因为自己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进程,也怕再一次独自面对那种挫折感:“你到了某个位置,莫名其妙就会有很多压力,会觉得有许多双眼睛看着你,你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有时,安眠药会成为他唯一的解药:没有办法放过自己,又不肯放低要求,他只求能沉沉睡去,而不是继续在辗转反侧中与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搏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对我来说,就是尽量不去想自己那把尺的刻度,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一部戏大概十年都拍不完。现在尽量放松一点,导演觉得好,那便是好,就这样吧。”
                  梁朝伟六月过生日的时候,刘嘉玲请了一大帮朋友到家里庆贺。好友张学友、钟镇涛忍不住开嗓献唱,他也即兴拿起吉他。“生日啊,开心一场就好,我不会赋予它特别的意义。我有印象的只有30岁、40岁、50岁这些坐标,而不会细致到每一年。回头看看,会让我更明白现在想要做什么。”
                  岁月不是不见痕迹,体能和速度或许比不上从前,但他觉得自己开朗了很多。他不到十岁父母已分开,母亲一边上班一边拉扯着两个孩子,他接送妹妹上学放学,又为她煮饭、督促她做功课,早早扮演起一家之主的角色。虽然他找到表演这一宣泄情绪的出口,但幼年时留下的惆怅,在他人生中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朋友眼中的梁朝伟是个不多话的人,很少见到他表达开心或者难过。偶尔他们也会被梁朝伟吓一跳,吕方还记得当年凌晨三点接到的电话:“他说自己很不开心,想听我唱歌。我真的去尖沙咀找他,还在马路中间大声唱。”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的愿望一直都是希望自己快乐,更希望知道怎样才可以快乐。以前对很多东西都很执着觉得必须要这样,必须要那样。现在越来越觉得,生命那么短,生活不需要那么紧张,那么严肃,看什么都可以轻松点。”前阵子他看了本《你还在找借口吗?》的书,启发良多,“我一直给自己找借口,内向、怕人多……很多事情就不去做,以为自己会不开心。其实没那么回事,都是自己的选择”。他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健康些:吃得清淡,很早睡又很早起,在无人的山道上跑步,去无人的街上逛逛。他经常出海,“我花很多时间在海上,我喜欢阳光、海滩和海浪声,也享受一个人独处的自由。我需要人群也需要自我,所幸我可以随时逃开,需要的时候又都能找到”。
                  物质上的需求倒是越来越简单。“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我也会有追求的心,但不是非要不可。一样东西很美,放在那里我可以慢慢看,但不一定会买。我不太喜欢收藏东西,好东西应该放在博物馆那样的地方大家一起分享。现在看到新车面世,我会拿资料回家仔细看,看完就好像自己已经开过,很满足。”
              “现在啊,什么事情都能让我开心,和朋友喝酒聊天也很开心。不知道为什么,人越大,就越不想考虑那么多东西。简单知足,不是更好吗?”
              (摘自《智族GQ》2012年12月号,有删节)(1)文中的梁朝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文中作者多次引用梁朝伟自己的话,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
              (3)你认为梁朝伟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鲁先圣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微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夭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l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太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的痛苦中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着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巴赫主要是以一位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l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 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他的生活一直是勉强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李斯特和萧邦那样闻名,有些雇主甚至并不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的领唱。
                  德国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说:“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ll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呜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在这些作品申,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为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音乐的幸运,也是世界的幸运。
              (1)文章以“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为题目,有何妙处?
              (2)作者为什么要以大量篇幅叙述巴赫的种种生活磨难?
              (3)请简要概括巴赫音乐作品的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巴赫登上音乐巅峰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