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是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国学网)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现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的为人处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请简要概括侯伯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伯宇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4)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