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今年3月,由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输出技术,在南非当地化生产的第95台20E型电力机车下线,南非总统祖马亲自为机车剪彩时感慨:“中国南车在实现本地化生产和采购,技术转让和本土员工培训等方面 功不可没。”
                  ②从卖装备到卖技术,从一锤子买卖到赢得回头客,将高铁打造成国家名片的中国南车,顺着轨道的延伸,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2004年,中国铁路平均运营时速仍停留在百公里之时,中国南车便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开始了学徒生涯。四年后,时速300--350公里CRH2C型高速动车组在南车下线,中国成为继日,法,德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家。又两年,中国南车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80公里CRH380A 型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创造了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
                  ③拥有着高铁技术与重载技术的双桂冠,中国南车去年签下37亿美元的海外订单,是历年合同总额的两倍。今年,中国南车仍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目前,泰国铁路项目,新马高铁项目都在积极推进,其中3月14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签署合同。中国相关机构将对该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调研,预计于5月将公布调研结果并对货款等事项进行进一步磋商。
                  ④“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⑤作为国家领导人每逢出访必定推销的“中国制造”,中国南车的触角正伸向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今年3月,南车四方股份研制出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填补了氢能源在全球有机电车领域应用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氢能源有轨电车技术的国家。4月15日,中国南车还将斥资12亿元,收购全球第二大深海机器人供应商--英国SMD公司100%的股权。中国轨道装备巨头从陆地正式潜入海洋,或许不久的将来,海水也将沸腾起来。
              (取材于2015年4月4日《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南车”发展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外国技术                 B.开展自主研发
              C.加强合作交流                 D.开拓发展领域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第④段中“中国速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对速度要求很高         B.中国高铁创造世界列车运行最快速度
              C.中国高铁技求发展速度迅猛       D.中国高铁对外合作项目发展迅速
              材料二    ①中国经济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广大民众的消食费意识迅速觉醒。由此,我们迈进了一个彰显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这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重构,中国制造业也在这一重构中深刻地改变着发展的版图。一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给中国制造敞开一扇扇新的机遇之门。
                  ②对消费者的情感抚慰,人格尊重,生活关怀,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之中汩汩流淌。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这是新兴市场中一片广阔的蓝海,为老年人开发的产品,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关怀,结构合理,操作简便,使用安全,还得考虑他们特有的自尊需求和怀旧心理。
                  ③消费者定制,也已成为一种时尚,多种敏捷生产,柔性系统开始大量应用,个性化的消费主张,正在数字化浪潮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借助互联网平台,先锋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开始以网络的海量用户调研数据作为基础展开,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电子商务也凸显出未来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把货架移到网上,使成本降低,更可以让生产制造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数据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④专注细节,这里有永不满足的品质追求;热爱生活,迸发着永不倦怠的生命激情,工匠精神,闪耀的是职业伦理,担当的是社会责任,仅仅掌握核心科技还不够,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最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消费者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追求没有终点,企业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就没有止境。
                  ⑤数字化智能化的 异军突起,为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积蓄着巨大的潜力,为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了无限的可能。自然,我们在欢呼之余还应警醒:科学必须与人文互促共生,相向而行,从而将技术以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取材于2015 年3月《半月谈》笫六期)(3)根据“材料二”,下列提法不属于中国制造“新的机遇之门”的一项是    
              A.产品设计体现对消费者人性化关怀         B.尊重消费者个性化消费主张
              C.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用网络良性互动         D.创新型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
              (4)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制造与创业创新                    B.中国制造与数字化浪潮
              C.中国制造与电子商务                    D.中国制造与大众需求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判二”中出现的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签署”的“署”是“写,题”的意思。    B.“磋商”的“磋”是“多次”的意思。
              C.“汩汩”的“汩”读作“gǔ”。           D.“进发”的“迸”读作“bèng”。
              材料三    ①跨入新的一年,中国制造向世界亮出一张张创新名片: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国产大飞机蓄势待飞,华为、小米等品牌引领消费潮流,寻找暗物质的卫星“悟空”动于九天之上……即便是怀着挑剔的目光来打量,今天的中国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这背后,凝结着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艰辛、追求与梦想。
                  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制造既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无转型的阵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价值不高、产能过剩等痼疾挥之难去,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③.过去一年,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锅之类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令人深思的是,许多人不辞辛劳背回的产品,其实正是在中国生产的。当“爆买”在境外成为热词,市场向中国制造提出了愈来愈迫切的课题:如何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如何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如何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④擦亮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创新驱动是立业之基。掌握了核心技术,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就能有底气、有议价权,摆脱广告“炸”出来、低价“杀”出来的路径依赖,在“微笑曲线”之上绽放笑容;精品优质是制胜之道。品质是最好的广告,对产品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就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从“薄利多销”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打造品牌是长远之路。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品牌,努力对接消费需求、改善消费体验、涵养品牌文化,就能甩掉“山寨”的帽子,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夯实长青基业。
                  ⑤曾经“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的中国,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已升至43.7%,位居亚洲第一。“我们要赶上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怀着这样一个梦想、铆足这么一股劲,中国制造奋力追赶,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蝶变,成为“中国奇迹”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未来正在到来,在创新潮流中凤凰涅槃的中国制造,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与精彩。
              (取材于2016年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6)下列成语放在材料三第③段段首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叶知秋                                   B.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C.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D.一唱三叹
              (7)下列对三则材料成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不可  没:埋没                    B.不余力  遗:丢失
              C.军突起   异:另外的               D.脱而出   颖:物的尖端
              (8)“中国制造”应如何进步发展,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节文化消费:热现象的冷思考
              鲁元珍
               ①
              【数据】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信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51亿元。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12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客为217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9000万人次。
                  以前,提起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过年。如今,一家人旅游度假开始成为过年的时尚选择。近年来,春节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以家庭亲子为主题的体闲旅游产品迎来了消费高潮。据某旅游网站发布的大数据信息,春节期间周边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三倍乡;在线预订自由行占比98.7%,创历年新高;古镇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游、温泉养生游等主题的旅游产品备受青睐。
                  不过相比之下,出境游的火爆更引人注目。据各大旅游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近六成的春节游客选择出境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预计将达到570万到600万,如果以人均旅游相关费用1.5万元计算,中国游客春节出境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许多国家推出的“中国年”活动别具风情: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庆典活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悉尼歌剧院点亮了“中国红”,英国伦敦安排了舞龙舞狮、书法展示等一系列迎春活动……异国情调的新奇,旅游服务的到位,整体气氛的平和安静,都在吸引我国游客的目光。可以看出,许多国家抓住了中国的旅游市场。
                  我国游客越来越喜欢出国过年,由此反观,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案例】
                  来自四川的张先生今年第一次留在北京过年,逛一逛北京的庙会是他期待已久的新春“节目”。“早就想感受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儿了。”张先生说,几天时间里,他和朋友逛遍了地坛、八大处、陶然亭等公园的庙会,既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民俗表演,又品尝了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
                  近年来,春节的庙会、灯会、展览成为人气最旺的活动,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
                  在北京,近百家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迎客145.9万人。在天津,很多传统曲艺场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一场场传统花会上,秧歌、竹马、高跷、腰鼓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引得阵阵喝彩。在凤凰古城,景区内每天好戏连台,梅花桩舞狮、凤凰阳戏、凤凰文茶灯、凤凰傩堂戏等富有本土民俗文化的地方戏,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
                  不过,也有不少游客抱怨,有些庙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相似的小吃烤串,昂贵的纪念品,让人感到与过去“正宗”的民俗相比变了味儿,多了“商业味”,却少了“文化味”。而有些庙会等活动秩序管理不佳,造成客流拥挤,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满意度。
              【数据】
                  春节期间参与互联网平台抢红包活动的人数、红包数量创下新高: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鸟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是去年的近8倍;QQ红包总用户数为3.08亿人,收发总量42亿个;支付宝“咻一咻”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次,是羊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如今说起春节,许多年轻人想起的不再是放鞭炮、看春晚,而是“抢红包”。
                  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春节期间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如今,亲友拜年、购买年货、娱乐休闲消费、订机票和火车票等以往春节必备的环节也变得更加方便且更具有时代感。
                  足不出户购物既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又可以有更多更全的选择。春节前期,各大电商纷纷主打“春节不打烊”购物主题,开展了网络年货节,不少“网上赶集’’“网上超市”等活动也提供了应有尽有的春节“必需品”。
                  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1月17日到1月21日阿里年货节期间,人们累计从淘宝、天猫、聚划算和村淘上买走了21亿件年货,相当于每人购买了1.5件年货;如果按照阿里巴巴平台上活跃用户数4.07亿人计算,则相当于每人买走了5.2件年货。
                  同时,春节期间的O2O(线上到线下)服务也更加普遍。一些服务类APP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时髦”。如通过APP请家政上门清扫房屋、请大厨到家中做年夜饭、请造型师上门服务等。许多超市、商场等实体店抓住了假期节点与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展开合作,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通过打析优惠促进节庆消费。
                  对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手机一族”降低了亲友在现实中交流的频度,以往准备过年的许多“必备科目”都打了折扣,冲淡了过年应有的韵味儿;非理性消费增多,网络消费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新隐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最近六年,春节黄金周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这表明春节旅游度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过年的时尚选择。
              B.随着中国春节旅游人数的攀升,国外许多国家推出了别具风情的“中国年”活动来吸引中国游客观光。
              C.来自四川的张先生留在北京过年,体会老北京的年味,这说明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喜欢过一个有“文化味”的春节。
              D.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由上街逛超市购买年货转变为网上购买年货。
              E.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支付宝“咻一咻”等网上手机活动再创新高,大家热衷抢“网络红包”,因其是一种娱乐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请为三部分调查拟写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都由“热现象”和“冷思考”两部分构成。
              (3)在调查中,记者在每部分之前加了“数据”或“案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有人说“车味儿”变了,有人说“年味儿”没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1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Beta Analytic Inc.)时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发现石器地点27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采集到大量石制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对这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蓟县这次考古调查发现方法科学,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区域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区,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是极为重要的发现,无论对于天津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2005年调查时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东营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米,共出土石制品90余件,石器埋藏层位清楚。对东营坊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天津市考古史土第一次进行的旧石器遗址发掘,通过该项工作,进一步确认天津旧石器遗存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增加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末期华北地区人类活动与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蓟县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与东营坊遗址的发掘,是半个世纪以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在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空白的同时,也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提前到距今l万年以上。
                  2008年,文保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蓟县考古调查与发掘旧石器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研究,将取自东营坊遗址地层堆积内的14C、孢粉和光释光(OSL)样本送往国内、外权成分析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为研究以东营坊为代表的蓟县旧石器地点群的绝对年代、古植被、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对于蓟县旧石器遗址群的年代认识,是根据采集石制品文他面貌与埋藏层位的地质年代综合推定的,即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也就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万-1万年。这一年代认识既缺乏直接证据,也不精确,所以每提到天津最早的旧石器遗存的年代,只能做出不少于1万年的结论,甚至也有学者认为最多也就是距今2万-1万年之间,不会太早。
                  201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 Beta Analytic Inc.)对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其结果对于后续学术研究、探寻天津市更为古老的遗存都有标尺意义。同时,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于提升公众对于天津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认同感、为当前天津市正在全面进行的美丽天津建设活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此文来源于网络,有修改)(1)下列关于“东营坊遗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对来自东营坊遗址的动物骨骼样本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该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
              B.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东营坊遗址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采集到大量石制品。
              C.东营坊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天津旧石器遗存的存在,也为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增加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末期华北地区人类活动与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D.天津市考古史上第一次进行的旧石器遗址发掘,就是对东营坊遗址的考古发掘,此项工作意义重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对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进行了分析检测,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重大突破。
              B.蓟县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与东营坊遗址的发掘,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提前到距今1万年以上;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分析检测结果,更是将此地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
              C.2005年3月,在天津市域内的蓟县北部地区发现石器地点27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
              D.半个世纪以来,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空白的是蓟县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与东营坊遗址的发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科学方法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的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对天津考古甚至中国考古学,都意义重大。
              B.要研究以东营坊为代表的蓟县旧石器地点群的绝对年代、古植被、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需要借助先进科技,将样本送往国内、国外权威分析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C.有学者认为蓟县旧石器遗址群的年代最多也就是距仿2万~1万年之间,不会太早。由此可见,蓟县旧石器遗址群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也就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D.考古成果不仅有学术意义,也有人文价值。天津考古的新成果能让市民对本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产生认同感,也能为在进行的美丽天津建设活动注入新的文件内涵。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话马可:“真正的奢华在精神”
              谈定制: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大自然
                  记者:此前“无用”工作室有承接高级定制吗?您为彭丽媛女士定制服装的过程是怎样的?
                  马可:这次为彭丽媛女士提供的部分服装是我首次尝试为专人设计,我对专人设计的理解是--符合设计师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前提下为特定对象所提供的适合其需求的服装服饰。
                  记者:您怎样看待这次“一夜成名”?
                  马可:我会一如既往地生活。所有声名财富都是镜花水月。
                  记者: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
                  马可:我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大自然,它设计的70亿人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
                  记者:您怎样理解“世界的,中国的”?
                  马可:世界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不同的国家就像身体的各个部分。关键的不是哪个国家是心脏、哪个国家是大脑或是皮毛,而是每个国家对世界都有不同的价值。包容差异才能产生和谐,而包容的前提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
              谈“中国范儿”:穿起来像中国人的服装    记者:有人说,这次彭丽媛女士着装为本土高端品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也可能使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国外奢侈品牌成为过去式。您怎样看待这次引发的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机会?
                  马可:好事!中国人可以正视镜子里的自己了。不久前有一个人问我:什么是“中国”时装?
                  回答:穿起来像个中国人的服装。
                  记者:在当下中国,一面是价廉低质的成衣到处飞,一面是富人对国外奢侈时装的狂热。作为设计师,您觉得有什么责任?
                  马可:今天的时代中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到的非凡,我相信真正的奢华不在价格,而应在其代表的精神。我理解的设计师的责任包括三类,对于过去文化的传承责任,对于当下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于未来的生态责任。道德责任是指设计师不过分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而企图引发更多的盲目消费,以期更大的商业利益。
              谈“无用”:非品牌非时装的公益组织    记者:从“例外”到“无用”,从高级成衣到高级定制,17年中,您个人经历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可:30岁以前是想明白“我”到底是谁,30岁以后是如何让这个“我”消失。
                  记者:您如何描绘作为设计师的自己?
                  马可:这个世界不缺乏能够设计出时尚的、优雅的、性感的、漂亮的时装的设计师,但非常缺乏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在我的字典里,“时装”和“服装”这两个词的含义有天壤之别。
                  记者:此前您曾强调“无用”是一个公益组织而非品牌,也非时装。这是为什么?
                  马可:“无用”既无经营策略和商品企划,也没有目标市场定位和营业目标,更没有响应各种流行趋势,创建7年还没有开过一家专卖店,怎么看都不像是时装或是一个品牌。
              谈广东:一个比故乡更为熟悉的异乡    记者:如果时光倒流17年,您会做怎样的选择?作为东北人,您对广东有什么感觉?
                  马可:有些人来到人世是注定要去完成某种使命的,无论境遇如何,长期对信念的坚持和践行总会吸引机遇。广东对我意味着生活了14年的广州和7年的珠海和老火靓汤,占据了我一半的生命历程。是一个比故乡更为熟悉的异乡。
                  记者:目前微博上众说纷纭,“例外”与“无用”的关系。有人说“例外”搭了“无用”的顺风车,这两个品牌关系如何?您在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马可:“例外”为我和毛继鸿于1996年在广州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我在1996年一一2006年担任例外设计总监,现任其艺术指导。我于2006年在珠海创建“无用”设计工作室,“无用”,是一个致力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公益性团体,其目标在于通过手工精心制作的出品向世人倡导:过自由简朴的生活,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由。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马可认为“世界的,中国的”,即各个国家的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彼此虽然有差异,但都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应互相包容,才能产生和谐。
              B.面对记者的发问,马可理解的设计师的责任,指的是传承过去文化的责任,担当对当下的道德责任,担当对未来的生态责任等三类。
              C.“30岁以前是想明白‘我’到底是谁,30岁以后是如何让这个‘我’消失”指的是30岁以前响应各种流行趋势,30岁之后消弥自我,不张扬自我个性。
              D.文章由四个话题串成,在一问一答中推动访谈的进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理念独到、精神充盈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E.马可的回答机敏智慧、措辞得体,对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言语细腻委婉。全文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富有哲理,启人遐思。
              (2)“谈广东”一节,记者的访谈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怎样理解“真正的奢华在精神”?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书籍交流 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文学作品集《忱郁的田园》《蔷薇谷》.《草房子》等作品屡获国内各项大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记者:您一直很重视阅读,甚至曾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那么读书对人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曹文轩:读书可以丰富个人的经验。因为天地辽阔无际,个人只能体验广阔世界中很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纽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泽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扉,将m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
              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
                  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
                  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禾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
                  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
                  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森,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学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
                  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哗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
                  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
                  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
                  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未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
                  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
                  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森,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
                  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试想,一个视野、思路开阔的人,学习起来是否事半功倍?高考“状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课本的功夫,可以在课本以外广阔的读书世界里获得。现代教育理念不正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最终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吗?“自己阅读”其实就是在自学!并且我观察到,这些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这种人格的长进,阅读功不可没,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曹文轩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经验,因此,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
              B.书有好坏之分,好书能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投射出来。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
              C.“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用形象的手法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的道理。聪明人读书会选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来读,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在曹文轩看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状元”,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阅读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
              E.本文中的“读书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时可以与书对话,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所有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
              (2)曹文轩就“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3)“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怎样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请结合文本的内容作答。
              (4)北京文科状元张玥说:“即使在高三时,也应该以读书、积累为主。”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也都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人。阅读对“状元”的产生起了怎样的作用?联系你读过的某一部作品,说说它对你有哪些影响?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她永远只有6岁
              陈墨
                  她6岁生日时收到17万份礼物,包括来自澳大利亚的两只小袋鼠和一名随行饲养员。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孩子的头上,为了让她们和秀兰•邓波儿一样矮小。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娃《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影院看看这个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5岁,并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的童年。3岁上舞蹈学校,3岁半参演第-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次面试。“我是秀兰•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一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出舞台。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十一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自己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来自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各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
                  晚年的邓波儿依然收到大量来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这款“秀兰•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2月1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福克斯公司抹去邓波儿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让她的童年显得无忧无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
              B.媒体、观众和同行都无法接受邓波儿长大了的事实,失去了吸引力的她迫于无奈只好选择退出了演艺舞台。
              C.邓波儿参加加州补选铩羽而归,表明那时美国观众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来慰藉的童星,揭示了炎凉的世态。
              D.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粉丝的邮件,她洋娃娃般可爱的形象在网络时代依旧深入人心,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
              E.能让孩子体验当大人的感觉,既是“秀兰•邓波儿”鸡尾酒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作者对邓波儿人生际遇的理解。
              (2)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3)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扬子晚报》2013年11月10日: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一名研究生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文章。
                  调查发现,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2013年11月20日“人民政协网”:“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令人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2013年8月18日《青岛早报》:谁也没想到,一个没有宣传,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这个夏天靠口碑相传,一夜爆红,其微博话题登顶至电视节目排名的第一位,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等多档大热综艺。强大的观众反馈让央视在原有的播出平台央视十套外,紧急新开央视一套在每周二晚间重播。
              (1)请根据上面的新闻材料,以“汉语”为关键词,概括出三点结论。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请你用对偶句的形式,为汉语写一句宣传语。    
            • 8. 阅读下面的新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莫言的作品,有人爱,有人不爱。风格不是问题,喜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作家和他的作品是否真诚,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注,尤其是对那片厚重土地上的生命与人性的关注,莫言从未改变。
                  一个诚恳的人,一颗诚恳的心,一些诚恳的作品,这就是莫言,至今保留着故乡“树木、水流、高粱地”创作灵感的质朴的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童年时经济贫困、经济上受歧视、民间故事、农村的劳动生活、部队的生活经历、文学院的学习经历,都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B.莫言早期被归入“乡土文学”作家,乡土文学充满着“怀乡”以及“愁乡”的复杂感情,作品因此获国内多项大奖,他愿意为获奖而写作。
              C.从战争中的血腥场面、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中,可以看出想象市莫言作品创作内容和手法上的最大特色。
              D.新时期文学深受“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的影响,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一些青年作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当代小说呈现出新的面貌。
              E.莫言的作品,以其有生有色的语言,对故乡的情感、反应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生动场面的描绘,在国内外早享誉极高的声望。
              (2)莫言的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举例说明他的“大胆”体现在哪里?
              (3)莫言为什么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4)“一个诚恳的人,一颗诚恳的心,一些诚恳的作品,这就是莫言。”请联系文本,探究“诚恳”与莫言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功有怎样的关系。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砍柴”,还是“挺柴”?    ①“采访是一种抵达。”在2012年底成为柴静最广为人知的“金句”。可是她的电视同行闾丘露薇对这句话“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两个月后,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她在文中严格区分了记者和主持人的界限,同时直截了当地反驳:“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闾丘露薇认为新闻是件“冷峻”的事。“所谓的冷峻,就是没什么表情,不管是悲伤的事情,还是快乐的事情。”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②2003年伊拉克战争,闾丘露薇从巴格达回来,同事批评她:你知不知道你在做连线的时候,情感表述的倾向很明显,义正词严地站在巴格达人民这一边?闾丘露薇反省:“你的用词、措词,甚至表情都会影响到观众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在闾丘露薇看来,电视记者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的后面,“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镜头上记者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一个记者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闾丘露薇更深层的忧虑是:“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
                  ③“砍柴者”诟病的罪责之一,是她只提供“心灵鸡汤”,却不直言核心问题。作为回应,柴静引用普利策奖得主、最佳政治摄影记者刘香成的原话:“我从不拍政治,只拍普通人,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了政治。”
                  ④央视内部传来的声音则为柴静抱不平。“柴静在《新闻调查》时采的猛料太多,差点被各种关系封杀,片子播出后,也时常有人‘咆哮着来骂’。”某新闻栏目制片人说。《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一直关注柴静的节目。
                  ⑤名为《陈店的伤痛》的这期节目,讲述汕头陈店镇工人刘双云为讨薪而纵火,导致13人丧生的故事。节目调查了事件过程和纵火者背景,发现这个纵火“恶魔”,实际上一直遭受到剥削和歧视。“它把一般的社会新闻追根溯源,能对当事人有某种同情,讲出中国目前底层的生存状态。有人文情怀。”邱立本说。
                  ⑥“我不太愿意用很文艺的、很情怀的方式描述新闻”闾丘露薇说。但她也承认,倾向性很多时候能带来更高的收视率。
                  ⑦“过于文艺”,恰恰是“砍柴者”反对柴静的另一个理由。
                  ⑧在清华的演讲里,柴静为“抵达”二字接上了宾语:真实。语义终于变得明确。
                  ⑨闾丘露薇认为获得真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事件双方说话。比如“涉及批评政府的报道,我就要去找政府,他不回应是他的事情,但如果我只报道批评他的声音,就有违平衡”。《纽约时报》记者威廉•萨菲尔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认为记者并不一定要对正反双方给予同等关注,对“那些在人群中实施恐怖袭击、有意杀害平民的人”,可以直接把他们称作“恐怖分子”,而不必用更温和中性的“好战分子”或是“持枪歹徒”。在邱立本看来,“中立”这个标准“很诡异”:“这要具体分析,看你是否能超越所谓的利益关系。”《新闻调查》因采访而与东北某地级市有良好关系,后来当地发生一起股票案,对方要求不要报道,结果就没有报道。制片人张洁为此立下规矩:“不能让报道对象埋单--哪怕是在做正面报道。”
                  ⑩闾丘露薇也承认,自己所提倡的新闻标准,实际上会面对“很纠结的媒体环境”,她担心这会使观众受到蒙蔽。“观众是被动的,尤其在中国,你给我看什么就看什么。只用一套东西喂给大家,观众的素养只会越来越低。”
              《南方周末》(有删改)(1)结合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很安全”“很讨巧”的具体含义。
              (2)文中第⑤段引用邱立本对《陈店的伤痛》的评价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⑩段中“很纠结的媒体环境”指的是什么?
              (4)对原文理解或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砍柴”与“挺柴”之争,源于“采访是一种抵达”这一文艺化的表述,双方轰轰烈烈的口水战,究其实质不过是一场文字之争而已。
              B.闾丘露薇的“冷峻”和“中立”过于学院派了,不仅外国同行不认同其部分观点,就是在国内也不得不面对媒体的现实困境。
              C.闾丘露薇与柴静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上并无分歧,分歧在于获得真实的途径和方法上。柴静更倾向于通过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去获得新闻的真实。
              D.尽管作者将论战双方的观点和材料都向读者展示出来了,但“砍柴”派的观点和材料明显多于“挺柴”派,这种安排含蓄地表达了本文作者的立场。
              E.邱立本认为“中立”这个词很“诡异”,要“看你是否能超越所谓的利益关系”,如果超越了,那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是可以接受的。
            • 10.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2012年8月24日,《青年时报》报道,昨天下午1点多,某市 K192路公交车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小伙子,坐在车厢中部的“照顾专座”上。
                  在登云路口站,上来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手里抱着几月大的孩子。车上站了不少人,夫妻俩挤到车厢中部,正对着小伙站着。这时,车厢广播响起:“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小伙没反应,广播再次响起,连播了四遍。
                  到了和睦新村站,后排有人下车,抱着孩子的妻子寻到空位,坐了下来。而愤怒的丈夫抡起手朝小伙脸颊扇过去,连打五记耳光。
                  小伙被打后,一声不吭,呆坐在位子上,鼻血不住地流。
                  到了终点站,小伙才下车,天下着雨,他没有伞,淋着雨走了。
              (1)给这则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2)请就此作简要评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