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 物种起源》绪论节选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1)“这个问题”指代什么? 
              (2)可以看作“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的理由是哪些?
              (3)根据原文,作者早日发表“摘要”的原因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蜾蠃俗叫螟蛉虫
              周建人
                  ①古人因为“察物未精”(郝懿行批评古人的话),误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只能捕捉叫做螟蛉的小青虫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的儿子以传代。因了这种传说,人们遂叫领别人的儿子为己子为“螟蛉子”(又称义子),并且通俗又叫蜾蠃为螟蛉虫了。
                  ②我幼时,夏天早展,祖母常指着在窗槛上行走的、身子呈篮黑色的细腰蜂说:“螟蛉虫来了。”母亲也常这样说的。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螟蛉虫与施脚黄蜂同属胡蜂类,但不像施脚黄蜂的叮人。拖脚黄蜂是身子黄色的蜂,常常用植物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因此为人们所习见和熟知。拖脚黄蜂飞行时第三对脚却拖在腹下面,因此有“拖脚黄蜂”的名称。人如触犯它,它就用刺刺人。拖脚黄蜂既有此恶名,被人看见就常被扑杀。螟蛉虫却有抚养他虫之子为己子的善行,人们就另眼相看,从不扑杀它,它的确也从不伤害人。
                  ③夏天傍晚常常看到螟蛉虫。这时候蜘蛛恰好已修好网,栖息网中央,准备捉飞来的虫子吃。螟蛉虫此时也来了,在网下面一挂一撞地飞行,好像在找寻东西似的。过几天后,你知稍稍留意,就会发觉,那蛛网已破旧,而且已积有灰尘,分明网已空了,蜘蛛已被螟蛉虫拖去。
                  ④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室),形状略像带壳的棒子,已经封入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弹,但不会爬行。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枕化为蛹,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 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更有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
                  ⑤可是有一次我从盆栽的一株小树的枝上的一个泥房里拆出来的却不是蜘蛛而是数条尺蠖中。尺蠖是峨类的幼虫。因为行走时一伸一屈像古时用弓量地的形状,故名。那尺蠖却不像被封藏的蜘蛛的知醉如痴,它们落到盆面就跳跃,很鲜活的,莫非它们没有打过麻醉针吗?至今是一个存留的疑问。
                  ⑥后来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看到有的讲究的坟的外围有石头的围槛,上部凿着花,花纹间有不少螟蛉虫泥房,我拆开几个来看,封藏的又是另一种动物,几条幼小的毛虫,也是很鲜活的,不像蜘蛛的沉醉,但活泼不及以前所见的尺蠖。
                  ⑦可是不论活泼的程度怎样,知果贮藏的活粮食能挣扎,对于螟蛉虫的卵或幼小的幼虫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卵在活动的蛾蝶幼虫中间,幼虫挣扎起来,卵会被挤坏或弄碎,这是很危险的。但昆虫学者告诉我们:原来螟蛉虫的卵不生产在活粮食的堆上面或中间,它却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则悬挂在房顶下面,离开活粮食的。下面的俘虏在扭动,也触不到它。螟蛉虫的幼虫孵化出来后,缘卵壳而下,头能触到旅食,咬来吃,如果活粮食有所动弹,幼虫就立刻缩回去,离开了粮食,下面的骚动伤害不到它。到了幼虫适当壮大,活粮食此时已愈加衰弱无能,它就下来在粮食堆上安心咬吃了。
                  ⑧捕小动物喂幼虫的不只是螟蛉虫,还有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也是这样的。我幼时看到过比螟蛉虫较大的细腰蜂捕捉蟑螂(亦称蜚蠊)的情况。那细腰蜂咬住蟑螂的一支须,两方用力拉,好像拔河,又好像拉据,有时被细腰蜂拉走,有时被蟑螂拉回去。起初蟑螂显得很有力气,被细腰蜂拉走一段,蟑螂即猛力退回去。但过一些时候,蟑螂渐渐显得不支,六肢乏力,终于被细腰蜂拉去。蟑螂是这样容易疲乏的吗?显然不是的,大概被蜂捉住时,已被打了一 针麻醉剂,到此时毒发,渐渐支持不住了。
                  ⑨蜾蠃不是拿别种虫抚养为己子,却是给己子作粮食的。这一点,郝懿行已早看到了。
              (《科学杂谈》1962年,有删改)
              注①蜾蠃(guǒ luǒ):寄生蜂的一种,属昆虫纲,胡蜂科,又名土蜂、细腰蜂。螟蛉(míng líng):一种绿色小虫,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②尺蠖(huò)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幼虫的统称。
              (1)文中说“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请具体说明螟蛉虫有哪些种类?
              (2)本文主要写螟蛉虫,可在第②段中用了不少的文字介绍拖脚黄蜂,这些文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3)文章题目是“蜾蠃俗叫螟蛉虫”,却不用“蜾蠃”或“螟蛉虫”为题,为什么?
              (4)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性科普文章,却有着很强的“文艺性”,请具体说明其“文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 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1)本文介绍了哪两类大自然的文字?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2)“蜘蛛网”这一意象在画线语句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其用意是什么?
              (4)这篇科学小品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3)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5.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行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货的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记忆存储这一最不为人所知的大脑活动.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以朊毒体(prion)形式活动的蛋白质.
              发表在(细胞)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说,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而此前普遍的看法是,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质是有毒性的,至少不能起到正常作用--正如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怀特罴德生物医学研究所负责人苏珊.林德奎斯特说:“我们已经对记忆存储的原理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直不清楚关键的存储手段是什么.此次研究揭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不过让人惊奇的是,‘朊毒体活动’竟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是其形状,大多数蛋白质在其存在期间只保持一种形状.朊毒体则是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它们不仅自身发生错误交叠,还会影响同一类型的其它蛋白质也出现这种现象.就已知的情况来看,这类错误交叠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然后死亡或是对细胞--最终对组织--产生致命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在发现这种名为CPEB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到非常惊讶.它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连接神经的枢纽.
              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随着经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了CPEB,将它与其它蛋白质混合,然后观察它们在多种酵母模型中的活动.结果发现,CPEB改变了形状,并使其它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功能恰似朊毒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然发挥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
              (1)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2)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
              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
              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4)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