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乳名也叫小名,乳名现象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习俗.据游国恩先生考证,起小名之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古人小名的记载是不鲜见的.如《旧唐书•李君羡传》则记载了一次关于小名的宫廷游戏:唐太宗曾请武官们在宫内饮宴,令大家作酒令,并各报自己的小名.华州刺史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说:“你算什么女子,这么勇猛无畏.”从其中各报小名的记载看,当时起小名的习俗是极普遍的.不仅民间百姓,文人官宦甚至天子也会起小名,比如刘禅叫阿斗,曹操叫阿瞒,《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刘裕)曾住”.小名以俚俗丑贱为原则,这与典雅好听的大名不同,可见乳名是一种有独特社会文化价值的命名和称为习俗.
                乳名,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长辈以至全体村民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和爱护亲昵的感情.由于幼儿处于这样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他不能也不需要在家族组织体系中占据一个独立的位置,所以他所得到的称谓也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于是他在幼时的名称就不带父系血缘和辈分的标志,而是一个随亲长的喜好而从其它角度命名的很随意的名字.这个名字在语言形式上也就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首先,小名作为对幼儿的称谓有很大的便利性.由于它不是正式名称,故用词随意,得来容易.而且小名的用词非常口语化,称呼时顺口.
                其次,小名具有适于长辈表达亲昵之情的功能.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也体现了他作为管教者对幼儿的尊严和权威.
                第三,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人们说,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而铁柱、铁生、金生、钢生这类名字,是希望孩子能像铁、金、钢一样结实,不得病招灾;名字中带“链”“锁”的,是希望将孩子捆住、锁住,不被恶鬼带走,叫“立”的,是希望孩子能立住;男的叫“王丫”,则是由于“丫头”在村民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黄庄村民关于取贱名可以避邪的说法与文献所载古人对贱名的解释是一致的.《红楼梦》中则有富贵人家请出身贫贱者为孩子起名的情节.这就是第四十二回载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其女儿起名,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人家看来,贫贱人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
                可见,以乳名避邪曾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以巫术意识和手法试图有益于孩子的“养活”确为起小名习俗产生和流行的重要成因.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乳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乳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历史久远,见诸史册.
              B.乳名是一种命名和称为习俗,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C.乳名是一种语言习俗,而且用词俚俗,这种习俗有的可以反应出人们内心的巫术意识.
              D.乳名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它是完全为避邪而产生的和流行开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论述,李君羡男起个女性化小名,有可能是因为女性化名字在人们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B.乳名会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等人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这种“教育关系”自然包括了后文提及的长辈对幼儿“管教者”的关系.
              C.因为幼儿的称谓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所以他处于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
              D.乳名在语言形式上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说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B.人们认为乳名起贱名可以避邪这种意识,与《红楼梦》中凤姐请刘姥姥起名不一致,因为人们的说避邪作用的是名字,而凤姐的避邪是请一个地位低下的人起名.
              C.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
              D.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谣谶的产生是出于人们对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认可等原因.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歌谣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谶纬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