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东坡居士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趴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
                  “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推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有现实思想的,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无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觉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觉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了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070)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的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所以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之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辞好,而是内容好。英国十八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曾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他何以竟说得出口?斯威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自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苏轼《论修养帖寄子由》)(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死里逃生的劫难,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个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得到安宁,他最终皈依了佛教。
              B.苏轼在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他依然舍身为之。这封信表明,在苏轼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记名安邦的儒家思想。
              C.临皋亭和雪堂两处居所,风景优美,蛰居在这里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D.本文选自长篇人物评传,选文叙述了苏东坡到黄州后的生活状态,他在这里游山玩水,躬耕陇亩,宴会宾客,大书法家米芾,大诗人陆游都曾经是他的座上客。
              (2)作为一篇评传,下列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两项是 ______
              A.本选段的叙与议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死里逃生,历经巨大创痛的苏轼,如何从痛苦中得以解脱?
              B.作者叙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突出他的“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C.议论则着重探究他在黄州何以能“随遇而安”。
              D.叙述为主,杂以少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
              E.评传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而本文更重文学性。
              (3)请仔细阅读选文,结合文本说说儒、道、佛三教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及其表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