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人  证(郁青)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从兜里摸出了票,却捏在手里,似乎不想交出去。
                  列车员朝他手上瞄了一眼,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
              “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就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标还是工友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来弥补。”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啊。”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假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
              了。”
                  老同志冲着她说:“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笑,就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眼里蓄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委屈,是感激,还是仇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B.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主题是要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C.小说中描写老年人“狡黠地笑了笑”,可见老年人是一个狡猾的人,他老谋深算,弄得列车长和乘务员很尴尬。
              D.小说触及到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中年人因工受伤致残,不但得不到赔偿,连残疾证都办不到。
              E.小说中两次写到旅客发笑,人们主要是笑老同志不讲道理,不尊重人,居然说列车长不是男人,女列车员不是人。
              (2)①小说开头说列车员“很漂亮”,这样的描写有何用意?
              ②老年人说“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时,这中年人会在想些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4)你认为列车长和女列车员坚持原则按规定办事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来信
              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一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一一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问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 2 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 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一一10,买裤子一一30,储蓄一一20,电影、跳舞等一一4天,1天2卢布一一8,剩余一~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象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B.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C.小说对老母亲的来信不惜笔墨地铺叙,凸显了一个年事已长,不免唠叨、琐碎,仍无微不至关爱儿子的老母亲的形象。
              D.小说以巧妙的构思,将母子双方的通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从母子对待信件的不同态度,侧面表现了母子感情的发展变化,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以情节的突变深化了主题。
              E.文中形象地刻画了文卡对剩余10卢布是寄给母亲还是留下零用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文卡因为虚荣给自己的决定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安慰,毫无对母亲的挂念。
              (2)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梁晓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市里总能见到这样一类游走匠人--他们背着一个简陋的木架街行巷现,一边走一边招徕生意:“镶--窗户!……镶--镜框!”
                  他们被叫做“玻璃匠”。有时,人们甚至直接这么叫他们:“哎,镶玻璃的!”
                  他们一旦被叫住,就有点儿钱挣了。但也就一角或几角,他们绝不会多要你一分钱。
                  玻璃匠开始切割玻璃时,每每都吸引不少好奇的孩子围观。孩子们的好奇心,主要是由玻璃匠那一把玻璃刀引起的。玻璃刀之所以能切割玻璃,完全靠那一粒钻石。没有了那一粒小之又小的钻石,玻璃匠也就只得改行,除非他再买一把玻璃刀。可对于靠镶玻璃养家糊口的人,买刀谈何容易!并且,也极难买到。因此,玻璃匠们非常爱惜他们的玻璃刀!
                  我的一位中年朋友的父亲,便是从前年代的一名玻璃匠,他的父亲有一把德国造的玻璃刀。有次我这位朋友在我家里,聊起了他的父亲,聊起了他父亲那一把视如宝物的玻璃刀,心中感慨万千!
                  他说他父亲一向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他十岁那一年,他母亲去世了,从此他父亲的脾气就更不好了。而他是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一发脾气,他就首先成了出气筒。年纪小小的他,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冷漠。他认为他的父亲一点儿也不关爱他和弟弟妹妹。少年时的他,心里竟有点儿恨自己的父亲……
                  有一年夏季,他父亲回老家办理他祖父的丧事。父亲临走,指着一个小木匣严厉地说:“谁也不许动那里边的东西!”--他知道父亲的话主要是说给他听的。同时猜到,父亲的玻璃刀放在那个小木匣里了。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会对它产生好奇心!于是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他打开了那小木匣,但他只是将玻璃刀从双层的绒布套子里抽出来欣赏一番。
                  第二天他又将玻璃刀拿在手中,找到块碎玻璃试着在上边划了一下,一掰,碎玻璃分为两半,他就觉得更好玩了。以后的几天里,他也成了一名小玻璃匠,用东捡西拾的碎玻璃,为同学们切割出了一些玻璃的直尺和三角尺,大受欢迎。然而最后一次,那把玻璃刀没能从玻璃上划出纹来,仔细一看,刀头上的钻石不见了!
              他这一惊非同小可,心里毛了,手也被玻璃割破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使用不得法,刀头上那粒小之又小的钻石,是会被弄掉的。他完全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掉的,可能掉在哪儿了。他当时可以说是吓傻了……
                  由于恐惧,那一天夜里,他想出了一个卑劣的办法--第二天他向同学借了一把小镊子,将一小块碎玻璃在石块上仔仔细细捣得粉碎,夹起半个芝麻粒儿那么小的一个玻璃碴儿,用胶水黏在玻璃刀的刀头上了。那一年是1972年,他十四岁……
                  他的父亲回到家里后,见他手上缠着布条,问他手指怎么了。他搪塞地回答,生火时不小心被烫了一下。父亲没再多问他什么。
                  第二天,父亲一早背着玻璃箱出门挣钱去。才一个多小时就回来了,脸上阴云密布。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口。然而父亲并没问玻璃刀的事,只不过仰躺在床,闷声不响地接连吸烟……
                  下午,父亲将他和弟弟妹妹叫到跟前,依然阴沉着脸但却语调平静地说:“镶玻璃这种营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我以后不做玻璃匠了,我得另找一种活儿挣钱养活你们……”
                  以后,他的父亲就不再是一个靠手艺挣钱的男人了,而是一个靠力气挣钱养活自己儿女的男人。他说,以后他的父亲做过搬运工,做过仓库看守员,做过公共浴堂的临时搓澡人,甚至还放弃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拜师为徒,在公共浴堂里学过修脚……
                  而且,他父亲的暴脾气,不知为什么竟一天天变好了,不管在外边受了多大委屈和欺辱,再也没回到家里冲他和弟弟妹妹宣泄过。那当父亲的,对于自己的儿女们,也很懂得问饥问寒地关爱着了。这一点一直是他和弟弟妹妹们心中的一个谜。
                  到了我的朋友三十四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才六十多岁就患了绝症。在曾做过玻璃匠的父亲的生命之烛快燃尽的日子里,我的朋友对他的父亲孝敬倍增。那时,他们父子的关系已变得非常深厚了。在医院住院时,趁父亲精神还可以,儿子终于向父亲承认,二十几年前,父亲那一把宝贵的玻璃刀是自己弄坏的。
              不料他父亲说:“当年我就断定是你小子弄坏的!”
                  儿子惊讶了:“为什么呢?”
                  他的老父亲微微一笑,说:“你以为你那种法子高明啊?我每次给人家割玻璃时,总是习惯用大拇指抹抹刀头。”
                  儿子愣了愣,低声又问:“那你,当年怎么没暴打我一顿?”他那老父亲注视着他,目光一时变得极为温柔,语调缓慢地说:“当年,我是恨不得几步就走回家里,见着你,掀翻就打。可走着走着,似乎有谁在我耳边对我说,你这个当爸的男人啊,你怪谁呢?你的儿子弄坏了你的东西不敢对你说,还不是因为你平日对他太凶吗?你如果平日使他感到你对于他是最可亲爱的一个人,他至于那么做吗?你儿子的做法,是怕你怕的呀!……我走着走着,就流泪了。那一天,是我当父亲以来,第一次知道心疼孩子。以前呢,我的心都被穷日子累糙了……”
                  我的朋友,一个三十四岁的儿子,伏在他老父亲身上,无声地哭了。
                  几天后,那父亲在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守护之下,安详而逝……
              (节选自《玻璃匠和他的儿子》)(1)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2)从文中看,“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分析文章划线段落的叙述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讲述的是“我”朋友与其父亲的故事,作者带我们去认识了一位极其普通的父亲,事迹平凡,却让人深深感动。
              B.父亲本想暴打一顿玩毁了玻璃刀的儿子,但因心疼孩子而作罢,从此不再做玻璃匠,因为镶玻璃这种营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
              C.“我的心都被穷日子累糙了”,这句话说的是父亲迫于生活压力,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缺乏关爱。
              D.玻璃匠的儿子小时候好奇,又好表现,趁他父亲不在家时偷出玻璃刀去为同学们割玻璃,在掉了玻璃刀上的钻石后用卑劣的办法欺骗他父亲。
              E.全文结构按时间先后顺序,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情节跌宕起伏。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0年第1期《小说月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B.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C.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D.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E.“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第④段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的作用。
              (3)请作简要概括分析主人公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秘的玫瑰
              [美]艾尔•科丹
                  有一段时间,每星期六的晚上詹姆斯都要给卡洛琳•威尔弗小姐送去一朵玫瑰。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送达。
              那朵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每个周六晚上,詹姆斯从店主奥森老爹的手里接过包装好的玫瑰,就跳上自行车,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它送到卡洛琳小姐的手上。
                  詹姆斯是一个13岁的男孩,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都会到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然而,从第一次给卡洛琳小姐送玫瑰花开始,他就觉得这事儿有点奇怪。“老爹,我想您忘记放送花人的名片了。”当时,他这样说道。
                  奥森老爹盯着詹姆斯说道:“没有名片,小伙子。而且,送花人要求保密。所以,你不要对任何人说起这事。”
                  詹姆斯对奥森老爹的话虽然感到很纳闷,但有人给卡洛琳小姐送花,他还是感到很高兴,因为全镇的人都可怜她。大家都知道她被人抛弃了。
                  卡洛琳小姐与杰弗里•班尼已订婚多年。杰弗里在大城市某医学院读书很多年,她在家一心一意等着他。然而,杰弗里毕业后,却和他的同学克里斯汀•马洛结了婚。詹姆斯见过克里斯汀,的确很漂亮。
                  其实,卡洛琳小姐长得也不丑。然而被杰弗里抛弃后,她就足不出户。她不再参加那些她喜欢的活动,甚至也不到教堂弹风琴了。
                  詹姆斯也很可怜卡洛琳小姐,他希望这神秘的玫瑰能带给她新的希望。然而,当詹姆斯把第一朵玫瑰送到她家时,除了有点惊讶,她没有任何的反应。她的样子也让詹姆斯吓了一跳:脸色苍白,头发凌乱。
                  不过,詹姆斯相信玫瑰花能重新给卡洛琳小姐生活的勇气。果然,在第四次送去玫瑰花时,卡洛琳小姐很快就开门了。詹姆斯知道她一定在等着他。她的脸颊已经恢复往日的红润,头发也不那么乱了。
                  在送去第五朵玫瑰花后,卡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她的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她昂首挺胸,对坐在前排的杰弗里和他的妻子连看都不看一眼。“真是一位勇敢、有骨气的姑娘。”在场的家庭主妇们轻声慨叹。
                  詹姆斯仍然在每个周末的晚上送去那朵最好的玫瑰花,卡洛琳小姐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詹姆斯明白,是这朵神秘的玫瑰给了她自豪,让她觉得仍然有人珍惜她,爱怜她。
                  然而,詹姆斯要跟随家人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他有些不舍。他还想继续给卡洛琳小姐送玫瑰。奥森老爹告诉他,他会找人代替他给卡洛琳小姐送花的。在最后一个送玫瑰花给卡洛琳小姐的晚上,卡洛琳小姐领着詹姆斯来到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美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爷爷的。”她说,“我送给你。詹姆斯,感谢你给我带来了那些玫瑰,带来了快乐。”顿了一会儿,她拿起玫瑰花,继续说:“这朵花让我期待星期六的晚上,快乐的星期六晚上,它告诉我有一个人跟我一样寂寞……”
                  詹姆斯骑车回到花店,做了一件他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他打开奥森老爹的抽屉,找到了一个文件夹。文件里有他想要找的东西。那是一张奥森老爹记录顾客的信息的清单:杰弗里•班尼,52朵红玫瑰,每朵1美元,共计52美元。已全部预付。
                  原来如此!詹姆斯暗忖道。
                  10年后,詹姆斯再次回到奥森老爹的花店。一切都没变。詹姆斯跟奥森老爹聊了一会儿,随后问:“卡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
              “卡洛琳小姐?”老爹点点头,“哦,她嫁给了一个药店老板。那人心地很好。他们生了对龙凤胎。”
              “我真为卡洛琳小姐感到高兴。不过,我想那些玫瑰花不是他丈夫送的吧。”詹姆斯笑着说道。老爹看着詹姆斯。詹姆斯想让老爹知道其实他很精明,继续说:“你猜,如果班尼太太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情人,会不会跟他大闹一场呢?”
                  奥森老爹叹了口气,说:“詹姆斯,看来你并不聪明。送花的不是杰弗里•班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事。”
              “那会是谁?”詹姆斯瞪大了眼睛。
                  奥森老爹拿起一朵红玫瑰闻了闻,说:“一位太太。她说她不能坐视卡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是的,送花的人是杰弗里•班尼的太太克里斯汀•马洛。”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17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送花人对奥森老爹保密,所以他无法告知詹姆斯送花人是谁。这样写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
              B.插叙卡洛琳的婚恋往事,巧妙地交代了卡洛琳、杰弗里•班尼和克里斯汀•马洛三人的关系,并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C.卡洛琳有一段时间每周六都收到了玫瑰,她知道送花的詹姆斯跟她一样寂寞,她期待星期六能收到玫瑰,在期待中感受到了快乐。
              D.詹姆斯是线索人物,将故事内容串连起来,见证了玫瑰的神奇作用;他的好奇和追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詹姆斯一直不知道送玫瑰事情的真相,也不知道他离开10年以来卡洛琳的情况,所以叙述属于有限视角
              (2)“詹姆斯骑车回到花店”一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克里斯汀•马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人性之美,请结合小说中的卡洛琳小姐、詹姆斯和奥森老爹,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记载一只笼子的形状
                  ①有一只笼子,形状怪异,几乎没人能正确无误地描绘它。就算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也不能够,他们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
                  ②我也不例外。
                  ③在开始记载这只莫名其妙的笼子之前,我得先喝口茶,喜欢听故事的你,最好也喝一口水。因为,我不知道我会讲多久,现在是早上十一点正好十一分,我希望在十二点时结束这只笼子的记载,我们总得吃个中饭,打个午盹,我相信这些对消化这只笼子的形状有很大的帮助。
                  ④开始发现有一只笼子,是小学吧,我学了“笼”字,真有意思,为什么把一条龙关在竹部首内就叫“笼”?老师只说这玩意儿是用来关东西的,当然,关会动的、活的东西。这还用讲吗?死的、不会动的东西需要关吗?可是我仍然不懂,龙,那么庞大的玩意儿,用竹子或竹蔑编的东西就能把它关得死死的?老师说,“笼”就是“笼”嘛,问那么多,会写没?不会写要打手心。可是,我受了一点打击,龙不是很厉害的吗?用竹子就能关,到底龙厉害还是竹子厉害?
                  ⑤我又问老师,鸡笼、鸭笼这我懂,那么,人住在屋子里算不算“笼”?老师说,傻瓜,人住的地方叫“屋”。
                  ⑥算术课教到“鸡兔同笼”,我又不安分了。当然,这种几只鸡几只兔的算术根本难不了我。可是,为什么要把鸡、兔关在一起?它们一定吵架的。老师说,傻瓜,这是“假设”的嘛。可是,我又“假设”了:如果把鸡、鸭、麻雀、火鸡、鹅、燕子全部关在一起,算不算得出笼子里有几只鸭、几只麻雀?我没敢问老师,因为这些全部是两只脚动物,而且不只两种动物。我想,还是快点毕业上国中,听说国中会学方程式之类的,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⑦至少在上国中以前,我不再想“笼子”问题。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上台北,每年暑假我有机会上台北玩,可是必须等割稻、晒谷等农忙之后。有一回,农稼完毕,可以上台北了,却莫名其妙刮台风误了行程。阿嬷说,要去可以,先把田里的竹叶、竹枝刺、石头捡干净再说。台风过后田里的积水冷滟滟的,我赤脚捡得很勤快,偶尔直腰看着透亮的蓝空,那么广阔,我感动了,心里冒升一股热情:我要去台北!我要去一个更广阔、更无边的世界,我一定要。
                  ⑧十五岁,我拎着行李上台北了,像一个跨出家门即不准备回头的孩子,像一个征服者。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件事、一个地方是我无法征服的。
                  ⑨后来,我知道“笼”字只是个形声字。换言之,不见得关的是龙,鸡、鸭、兔可以关,人也可以关。最早是竹子做的,现在可不一定了,石头、木条、钢铁、水泥……甚至是某种肉眼看不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不只关活的,死的也得关,譬如“棺材”。
                  ⑩台北没有征服我,我被自己困住了;当我发现台北只是个大笼子,而人生好像是由很多个笼子组合而成时,我被“一生仿如一场牢狱”的感受打败了。我想挣脱,可是不知笼子的出口在哪里?
                  ⑪又来了,笼子的思考。我想,鸡、鸭、麻雀同笼的问题还好解决,这有复杂的多次多元方程式可以算。但,如果笼内关的是一群人,什么方程式可以算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自生至死是“时间之笼”,什么样的斧头可以破?
                  ⑫我又想,若无法破笼,那么笼子的形状就决定我们观看世界的视野。井底之蛙看到的天是圆饼形,木条笼内的人看到的天是一连串长方形……;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圆饼形人、长方形人、三角形人……
                  ⑬既然都得关入笼子,那就自己造一个吧!于是,我以创作建造自己的笼子,这笼子必须很大,容纳得下圆的、长的、扁的……各式各样的其他小笼,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最重要是,不能关错笼子,必须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在里头焚烧生命,即使风餐露宿、水潦火劫也不悔。
                  ⑭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
                  ⑮现在时刻十二点整,如果这篇文章也算个小笼子,的确依照计划竣工了。我把你们关在笼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
              (选自简《微晕的树林》)(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我”从小到大对“笼子”的思考,赋予了“笼子”丰富的内涵,深刻而独特。
              B.文章的语言自然、活泼,富有情趣。第④⑤⑥段中的问句更是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与好奇表露无遗。
              C.“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这一句说明了笼子对人的禁锢是多么的残酷可怕。
              D.“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这一句表明“我”很自信,因为“我”有能力置办大房子了。
              E.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把你们关在笼子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这是作者风趣的说法,指读者牺牲自己的时间读她的文章。
              (2)阅读第⑨段,请简要分析本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在文中“我”的成长经历中,“我”遭遇到很多“笼子”。请结合全文,具体概括出有哪些“笼子”。
              (4)“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盐    荒
              周西海
                  刘二婶看见村长的那副笑脸,听村长说话的语气,不由得心里一咯噔,村长家里也只有三口人,买了那么多盐,还说“省得没了”。刘二婶心里暗想,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村长咋不言一声呢?啊,准是上边叫保密咧!刘二婶发慌了,饭也没心思吃了,回到家里,掂着个竹篮子,匆匆就向村上百货店里跑去。
                  盐7角钱一袋儿。一斤重的包装,刘二婶买了20袋儿。一路上,不少人问她,买恁多盐做啥?刘二婶也是嘿嘿一笑,重复着村长的话说:“留着吃呗,省得没了。”
                 啊!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刘二婶的娘家侄,可是县上的官呀!保准她得到盐要涨价的“情报”了。于是,见到刘二婶买盐的人,也就赶忙到百货店里买盐。
                  水不可断,盐不可缺。家家粮满囤,总不能一天三餐吃淡饭吧。买,快积蓄一些盐吧,要断了盐路,说不定要比油价还高咧!一传十,十传百,刹那间传遍了全村;提篮的、端盆的、拿布袋、掂篓的,男男女女,快步小跑地都往百货店里奔。东来西往的行路人,看到人都在排队买盐,浑浑噩噩也随在人群里排队。
                  一个乡村小店,每次也不过进百十袋儿盐。破天荒的购盐热,店老板心里嘀咕起来:盐成了热门的香甜货,必有其因,嗯,这会儿的人耳朵长、消息灵,盐一定要涨价了。仅仅库存百十袋儿盐,7角一袋儿卖掉,说不定连本加利也进不到货了。于是,店老板就宣布:一袋儿盐8角,每人限购两袋。
                  咋样?买盐人相互传递着惊诧的目光,相信了他们的判断。议论纷纷:盐要紧张了!盐要涨价了!盐咋会紧缺呢?准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了。碘盐碘盐,盐里含着“碘”呢,保准是提炼“非典”的药物了。啊!……
                 买盐的人越来越多,8角钱一袋儿也不嫌贵,两袋儿盐拿到手里,转到后边又随在队尾。店老板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生意,急忙派人开着三轮,到镇批发部里拉盐。
                 盐拉回来了,拉回了1000袋儿。店老板一看发票还是原价,哈!批发部还在鼓里闷着呢,趁他们还没睡醒,拉!店老板又让三轮车出动了。接着,又向购盐人下了第二道通牒:每袋1元钱,敞开供应。
                 这天,家家户户的电话忙起来,通知闺女的,喊姐叫妹的,七婶子八大姨地相互传递信息:快买盐吧!盐要限量了!盐要运到外国去了!盐要弄去做“非典”的药了!……亲戚传给亲戚,亲戚的亲戚又传给亲戚的亲戚。就这样,村村人心惶惶,刮起了一阵购盐风。
                  第二天,乡镇批发部的门前排满了拉盐的车队。批发部里的经理也糊涂了,没接到盐要调价的通知呀?更没听说盐要断缺、限量呀?嗯,没风不起浪咧,兴许是哪个当官的嘴漏了风。库存的盐按原价销掉,涨了价定要亏本呢!提价,批发价8角钱一袋儿。
                  乡巴佬生来怪,越贵越要买。没出三日,全县闹起了盐荒。少者一家购了几十袋儿,多者上百袋儿。最后零售价高达2元钱一袋儿,竟有人照买不误。
                  县政府下了通告:食盐断缺,纯属谣言;满足供应,原价销售;抬高盐价,严肃处理!
                  风平浪静了。
                  大小商店里盐堆如山,家家户户,备足了数年食盐存量。仍是7角钱一袋儿,却没人过问了。
                  村长挠起了头皮,他是在盐价高峰时期,在老婆的吵骂声中,2元钱一袋儿购了20袋儿,白白扔掉了26元钱。懊丧地叫骂道:“哪个龟孙子放了个臭屁,把老百姓都呛迷糊了?!”
                  刘二婶悄声地说:“忘了,屁是你放咧!”
                  村长发愣了。
                  刘二婶把前几日在门外吃饭时的问话重述了一遍。
                  村长嗨了一声,苦苦地说:“二婶,那不过是句戏言,俺背的是半袋子尿素呀!”
              (选自《文艺生活》)(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二婶得知“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的“消息”后着急、慌张的心理。
              B.因为村长的故作神秘,刘二婶才从中发现了“真相”,刘二婶在对外传播消息时也故意采用了这一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恐慌。
              C.店老板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反面形象,他明知并无“盐荒”一事,却还是利用提价、限量和囤货等种种手段来牟取非法利益。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幽默风趣,“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提炼‘非典’的药物”等看似一本正经的话语,读来却让人忍俊不禁。
              E.小说虚构了一个发生在偏僻乡村里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思。
              (2)小说中的“乡亲们”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盐荒”为题目,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你怎样看待小村的这一“盐荒”现象?请结合作品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 10. 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4)题。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100美元。经纪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100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微软的公司。”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或者晚上吹着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一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100美元,我把它用来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100美元是我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给您的东西--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一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仁慈、善良的人性。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100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一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不合理。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E.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2)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富翁为什么会有一丝失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