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二老”陈又与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2)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选自2016年第1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3)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裴耀卿,字焕之。数岁能属文,擢,稍迁相王府典签。王即帝位,授国子主 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豪门,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为济州刺史,会天子还,宋州,谓张说日:“ 今朕有事岱宗,裴耀卿上书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俄徙宣州。前 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日:“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 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 历冀州,入拜户部侍郎。开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立功奚官, 耀卿曰:“币涉寇境,不可以不备。”乃令先与期,而分道赐之,一日毕。突厥、室韦 果邀险来袭,耀卿已还。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 救人者。耀卿:曰“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不足忧。请 置仓河口,度三门东西各筑敖仓,自东至者,东仓受之;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 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 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于是置河阴、集津、三门仓。三年积七百万石, 省运费三十万缗。或曰:“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 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 可乎?”敕吏为和市费。迁侍中。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居一岁,卒, 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耀卿一切豪门坐贾 责:责备 
              B.会天子封禅还,宋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弗即宣,而抚巡厉愈急 饬:告诫,命令 
              D.帝将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童子举是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唐朝时才开始有这种考试。
               B.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
               C.封为祭地,禅为祭天,封禅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典礼。
               D.天宝是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始帝王纪元所立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大事改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裴耀卿除弊兴利,深得民心。长安实行配户和市法,百姓深受其苦,他到任 后,积极采取措施,杜绝了奸邪囤积的弊病,离任后百姓还在怀念他。
              B.裴耀卿敢于担当,做事执着。宣州发大水破坏了河防,但州里不敢擅自兴起 工役他到任后亲自操持工程,虽因此受到严厉批评,仍坚持完成了修堤工程。
              C.裴耀卿未雨绸缪,积极防备。他接受任务赐帛给奚族官吏,预测会受到袭劫, 就提前前往,一天内把二十万匹绢分送完毕,后果有贼寇袭劫,但他已完成 任务返回了。
              D.裴耀卿善于筹划,整顿漕运。裴耀卿任京兆尹时,京城因水灾闹饥荒,他献 策拓广陕地运输通道,筑粮仓,被批准实施,后果然贮存了大最粮食,节省 了大量费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朕有事岱宗,裴耀卿上书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
              ②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敕吏为和市费。
            • 4.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的一项是 ______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想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务,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