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訢头媒介,YY直播、熊猫TV等网络直播平台由于其即时直播、互动性强等特点备受年轻人喜爱。然而,缺乏严格监管、粗口乱飞、网络主播衣着暴露等问题也使得网络直播平台乱象频发。
              当前网络直播平台存在哪些问题?节目良莠不齐(58.6%)成为受访者指出的最大问题。其他问题还包括:节目内容游走在灰色地带(513%)、观众评论留言不文明(503%)、缺乏明确的监管体系和标准(361%)、网络主播自律意识不够(38,3%)、虚假广告(35.3%)等。
              (摘编自《586%受访者直言网络直播平台节目良莠不齐》,2016年04月01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摘编自《2016年Q3中国在线直播市场研究报告》,2017年1月4日艾媒咨询)材料三:
                   2016年被认为直播业的黄金元年,经历“百团大战”后,直播业的负面消息不断:今年年
              初,网聚直播、趣直播等十几个平台无法登录或宣布关闭;部分直播平台陷入运营困境,甚至引发一大批网络主播发起讨薪。
              质化内容非常多,模式太单一;可互动直播IP非常难求;人口红利减退,用户量级饱和,横向扩展难;网红经济陷入瓶颈,吸引维系粉丝难,缺乏内容持续产出能力。
              同时,部分直播平台存在的低俗、暴力等乱象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7月12日,网信办发布消息,要求全国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自7月15日起,向属地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工作。今年以来,73家直播平台被依法依规关闭,累计封禁38179个违规主播账号,将1879名严重违规主播纳入永久封禁黑名单,关闭91443个直播间,清理120221个用户账号,删除5000余万条有害弹幕评论,取得显著成效。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粉丝群体,一边是部分直播平台陷入运营困境……经历过野蛮生长期,直播行业发展放缓了脚步、进入调整期。单一的网红经济难以维系,直播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哪里?
              “未来,在很多垂直的领域,直播会有很多发展机会。”九秀直播CEO汪云飞表示,包括“直播+教育”、“直播+旅行”、“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等产品模式有望突破目前直播业的发展瓶颈。
              (摘编自《直播平台发展良莠不齐垂直领域或成发展新方向》,2017年8月6日中国新闻网)材料四:
              “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的“星声”直播平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征集各期主题。“直播平台主播是从各学院挑选出的10名辅导员,邀请学校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进行话题讨论,现场解答学生们的疑惑,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说道。
                  湖南师范大学“星空”积极探索“网红”直播模式,组建辅导员网红队伍。据悉,“星直播”从去年9月份开始试水,在2017年推出“在你身边”辅导员系列直播共8期,共积累粉丝135万余人,直播观看总量达576万余人。
              (摘编自《我校辅导员网络直播搭建师生成长桥梁》,2017年05月10日湖南师范大学网)(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根据调查用户主要看重在线直播的娱乐性质,放松身心是观看在线直播的最主要的原因。
              B.从调查结果看,因关注偶像明星而选择观看在线直播的用户比例并不很高。
              C.从调查结果看,以热点事件为主的新闻直播和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直播的发展空间很小。
              D.根据调查观看在线直播时,在有打赏意愿的人群中,小额打赏的意愿较为强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新兴事物必然会产生有利有弊的影响,网络直播同样如此,只要我们善于趋利避害,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B.在监管不断加强和热度降温的背景下,一度火爆的直播行业开始加速洗牌,发展脚步逐渐放缓,进入了调整和迷茫期。
              C.材料三借他人之口不仅指出了部分直播平台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预测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D.“星声”直播平台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E.前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当前网络直播平台中存在的乱象,第四则材料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对“教育+直播”的积极探索。
              (3)根据上述材料谈一谈网络直播平台乱象应该如何治理。
              答: ______ 。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   
              翟力
                  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人有恒言曰:“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的必要性就在于此,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壮阔的游记,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并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在加强与欧洲大陆联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有些掺入了过多道德规训的内容,偏离了青少年教育以生发和活跃为主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这也是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必要补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论语》其实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也就是游学成果的结晶。
              B.令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向往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引发英国上层社会的游学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C.国家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费用是日本用来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的方式。
              D.游学因为掺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和道德规训的内容而发生偏离,只有摆正心态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指出了游学的本质是将自己的游学经历写出来,做到知行合一。
              B.文中举孔子、司马迁、徐霞客、顾炎武等人的游学事例,论述要想成就自我,就应游学,扩大视野。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证,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D.文章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论述了游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世间有些知识、情感和体会是人们难以感受到的,而游学则可以使人通过亲历其境,进而受益。
              B.司马迁“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与游学这种知行合一的士风密不可分。
              C.在自然界中的游学更能使学生感受天地的大气象,是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不足。
              D.游学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扩大见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优势,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 4.
              清水一般的杨绛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一项是 ______       
              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她享受读书的生活,也勤于思考与创作,读与写构成了她完整的“书香世界”。
              B.钱钟书逝后,杨绛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并获得了“精神的享受”。
              C.杨绛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她生活需求的有限与她思想的无限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凸显了她伟大的品格。
              D.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平淡而不贫乏,干净明晰而有巨大的表现力,这样的成就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2)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她在读书中创造了“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请简要概括这个“精神世界”的特点?
              (3)这篇传记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新闻评论,并根据要求作答。
                     自11月5日起,几百袋土豆的主人、来自青海的六旬老人马先生,因为土豆卖不出去,一直“滞留”在深圳无处可去。14日,了解此情况的深圳市民将此消息发布至网络和朋友圈,引起市民的接力转发和关注,马先生的32吨土豆几乎一夜卖光。
                      在社交媒体时代,处于分散原子状态的人们,似乎更容易拧成一股绳,建立一个“共同体”。当得知有老人因卖不掉土豆而无法回家时,整个城市立刻行动起来,人们纷纷救济深陷困境的老人。结果,分散的个人力量汇聚成一股巨大的能量。整座城市因为个体的善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而且这一幕还成了新闻,在传播与扩散中感染更多的人。
                     然而这则新闻事件中造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即 ______ 。期待新闻解决,期待整座城市行动,都是不现实和不长久的。只有将问题当成议题,着力寻找更普遍和可行的解决路径,问题才能最终彻底解决。所以,问题带来的思考显然沉重很多,若无深刻思考,感动只是一次性的情绪表达。
              (1)将划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20个字)
              (2)请给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