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 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文字有删改)
              (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②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2)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4)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小说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山峡中
                                                艾  芜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山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一群被世界抛弃的山贼趁着月色住进一座破败荒凉的神祠.
              几个人坐着,伸手取暖的阴影映在周遭,混着咸肉的香味和着松柴的芬芳.从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传来小黑牛痛苦无力的呻吟声.夜白飞不由得一阵阵怜惜,一声声叫骂.老头子却淡然平静,他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吃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鬼冬哥连连讨好应和,老头子便越发来了兴致,埋怨起小黑牛的笨拙来了.江风大了,江水也大了,像要扫荡这一切,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黑夜里,小黑牛痛苦地呓语“我不干了”,老头子皱起眉头.看来,他又要做什么决定了.野老鸭望着汹涌的江水,喃喃道:“该不会出事吧!”
                这时,野猫子--一个油黑蛋脸的年轻姑娘连同笑声挤进这暗淡的世界里来了.黑暗、沉闷和忧郁,都悄悄地躲去.她手抱着一块木头人儿,一边同众人打趣,一边在老头子--她的父亲面前撒娇.木头人儿的真真假假,引得众人异常开心.
                我不由得想起白天的事,我虽扮演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但竟也与野猫子作了一次农家夫妻,当了一回爸爸.早上,他们叫我装作农家小子,拿着一根长烟袋,野猫子扮成农家小媳妇,提着一只小竹篮,同到远山那边的市集里,假作去买东西.他们呢,两个三个地远远尾在我们的后面,也装作忙忙赶街的样子.野猫子果真厉害,机智从容,灵活多变,狡猾的小商贩哪里逃得出她的手心,一匹上好的布终于得手了.
                半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就凝神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可怜他是…”
                尾声低小下去,听着的只是夜深打岸的江涛.接着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小黑牛的呻吟一时间流向神祠之外.夜,愈发阴森凄郁,从壁缝望去,一个人形似的东西被丢进江里.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我明白了,小黑牛已经在这世界上凭借着一只残酷的巨手,完结了他的悲惨的命运了.正像老头子说的“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但他往天那样老实而苦恼的农民样子,却还遗留在我的心里,搅得我一时无法安睡.回忆起小黑牛的往事,他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头,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难道穷苦人的生活本身,便原是悲痛而残酷的么?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次晨醒来,只剩下野猫子和我.她见我不时朝昨夜小黑牛睡的地方了望,便打探似地说道:
              “小黑牛昨夜可真叫得凶,大家都吵来睡不着.”
              “一早就抬他去医伤去了!…他真是个该死的家伙,不是爸爸估着他,说着好话,他还不去呢!”
                她比着手势,很出色地形容着,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我冷冷地告诉她昨夜的事全部看见了,野猫子顿时就变了脸色,凶狠地说:“爸爸说的好,懦弱的人,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的,难道你也想学小黑牛?”说完,捡起地上的刀随手很结实地一挥,刀身便没入树身三四寸,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午后,从崖上转下来一小队人,正是老头子的对头.
              “糟了!我们的对头呀!”
                野猫子恐慌起来,我却故意喜欢地说道:
              “那么,是我的救星了!”
                野猫子恨恨地看了我一眼,把嘴唇紧紧地闭着,两只嘴角朝下一弯,傲然地说:“我还怕么?我们原是作刀上过日子哪!迟早总有那么一天的.”
                不过,最后我还是与她一起扮演了戏,真有点儿小夫妻的味道,哄得一队人过去了事.
                晚上,他们回来了,带着那么多的“财喜”,看清形,显然是完全胜利,但我却不能安睡下去.
                第二天醒来时,已快近午,只我一人独自留着.江涛显得单调些、寂寞些了.但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与夹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元时,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惘,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1)文中反复出现对江边环境的描写,为什么?
              (2)小说中野猫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一个油黑蛋脸的年轻姑娘连同笑声挤进这暗淡的世界里来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小说是如何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 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林中遇险记
              [法国]保尔•考里尔
                  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
                  妻子答,“对,都杀了.”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张白桦译)
              (1)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
              (2)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
              (3)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雪纷飞的日子
                                                                阿成
                 ①今年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者,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衍成了一折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我虽穿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二级公路.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这就好,这就好.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
                 ⑥几位被让到座里.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也一应俱全.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您是多么的需要火炕啊!
                 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一一拍黄瓜.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
                 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的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再加一桌!看官,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拥挤之状就是如此.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坐下坐下,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呱叽山响,酒声吱吱.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堵在里面.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我不禁感慨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
                 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我说,太有意思了.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2)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题目改作“杀猪菜”更恰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4)简述结尾处设置“与小孩对话”这一情节的妙处.
              (5)论者多以“新奇”评价阿成的语言,从文中选择至少一处语句作赏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⑫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⑬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⑭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⑮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⑯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萌芽
                                              左拉
                  夜,阴沉乌黑,天空里没有星星.一个男人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孤单单地走着.这是一条十公里长、笔直的石路,两旁全是甜菜地.三月的寒风像海上的狂风一样凶猛,从大片沼泽和光秃秃的大地刮过来,冷得刺骨,这才使他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广漠的平原.举目望去,夜空里看不到一点树影,脚下只有像防波堤一样笔直的石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向前伸展着.
                  他又走了大约两百步.忽然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他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火堆,把夜空烧得烟雾腾腾.这是一群密集的低矮建筑,中间高耸着一个工厂烟囱的影子,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这个人认出这是一个矿井.但他立刻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有什么用呢?哪里都不会有工作.他没朝这些建筑走去,而是不顾一切地登上了矸子堆,因为那儿有在铸铁炉里烧着的三团煤火.他走近一炉煤火,说了声:“你好!”
                  一个赶车人正背靠着炉火站着,这是个老头,穿一件紫色毛衣,戴一顶兔毛鸭舌帽,他的那匹大黄马像一头石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人们把它拖来的六节斗车倒空.卸车工人是一个红头发的小伙子,长得干瘪瘦小;他不慌不忙,懒洋洋地用手按着卸车手柄.【矸子堆上凛冽的寒风刮得越来越大,它那一阵阵的怒吼,有如挥动着的长柄镰刀一般】
              “你好.”老头子回答说.
                  一阵沉默.来人觉得别人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就立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我叫艾蒂安,是个机器匠…这儿有活儿干吗?”
                  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看来有二十一二岁,满头棕发,长相俊美,尽管手脚细小,却很有精神.
                  赶车人感到放了心,摇着头说:
              “没有,没有,没有机器匠的活儿…昨天还有两个人来过,什么活儿也没有.”
              一阵狂风打断了他们的话】.过了一会儿,艾蒂安又指着矸子堆下面一片阴暗的建筑物问道:
              “这是个矿井吗?”
                  老头子一阵急促的咳嗽,他吐出一口浓痰,在被火映红的地面上留下一个黑点.
              “是啊,是个矿井,沃勒矿井…你瞧,前面就是矿工的住区.”
                  沃勒矿井现在像从梦境中展现出来.艾蒂安在煤火前一面专心地烤着他那冻得流血、可怜的双手,一面望着沃勒矿井.矿井有着一片低矮的砖砌建筑物,它的烟囱直立在那里,像是一个吓人的大犄角,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他一面观察这个矿井,一面想着自己,想着自己八天来到处寻找工作的流浪生活.他回想到自己本来是在铁路工厂的车间里干活,只因为打了工头几记耳光,结果被赶出了里尔,哪儿也不收留他.星期六,他到了马西恩纳,听说那里的铁工厂有工作,然而,什么工作也没有;不论是在铁工厂还是索纳维勒工厂,他都没有找到工作.他不得不藏身造车厂的木料堆底下捱过了一个星期天;那里的看料人在夜里两点钟把他赶了出来.他一无所有,一文不名,连一块面包干也没有.他这样到处流浪,连个避风的地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找.
              “在蒙苏有工厂吗?”年轻人问.
                  老人啐了一口黑痰,在大风中回答说:
              “哦!工厂可不少,三四年前可热闹呀!就是找不到人手,从来也没赚过那么多的钱…现在又该勒紧裤带啦.工人被解雇了,工厂一个跟着一个地关了门…这也许不是皇帝的过错,可是,他为什么要到美洲去打仗呢?更不要说霍乱害得人畜全都死了.”
                  两个人断断续续,简短地聊了几句,不住地发牢骚;艾蒂安说他已徒劳奔走了一个多星期.难道非把人饿死不成?眼看就要把人逼成乞丐了.
              “是啊,”老头说,“这绝不会有好下场,上帝不允许使这么多的基督徒无家无业.”
              他们说话的声音消失了,被淹没在一阵阵狂风发出的忧郁的吼声中.】
              “你看,”赶车人转身朝着南面,大声说,“那边就是蒙苏…”
              “在蒙苏,霍东糖厂最近裁减了工人;除了面粉厂和布勒茨绳索厂还勉强支撑着以外,还有,格日布瓦玻璃厂正闹罢工,因为据说那儿要降工资.”
              “眼下我们这儿还凑合,”赶车人补充了这么一句,“不过矿井也减产了.你看对面的维克托阿炼焦厂,也只有两组炼焦炉还点着.”
                  他又啐了一口痰,把空斗车挂好,跟着他那匹半睡不醒的马走了.
                  现在,黑暗仍然没有消失,但是,老头的指点使得黑暗充满了莫大的苦难,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三月的寒风在这片光秃秃的原野中卷来的不正是饥饿的声音吗?怒吼的狂风似乎带来了失业,带来了招致许多人死亡的饥荒.他东张西望,想尽力看清黑暗中的东西.一切都沉浸在这神秘莫测的黑夜中,他只能远远地望着高炉和从许多烟囱里冒出一溜溜火焰的炼焦炉.在炼焦炉左边一点的两座高炉,在空中冒着蓝色的,像巨大的火炬似的火焰.这是一场火灾给人带来的悲惨景象,在阴沉的天际,除了这些煤铁之乡的夜火外,看不到一颗星星.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说“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请结合文本概括造成人们“这种苦难”的原因.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
              ②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4)文中三处加“【】”的句子都写到了风,设计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 8. 阅读下面两则新闻,回答问题。
                   新闻1   据新华社北京2016年7月23日电 针对山西省严重暴雨洪涝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3日11时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和指导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据山西省民政厅报告,7月18日以来,全省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截至23日10时,灾害造成阳泉、长治等11市66个县(市、区)112.2万人受灾,6人死亡,1.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万间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近3万间房屋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2.9千公顷,绝收5.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新闻2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各地普降暴雨,抗洪抢险形势十分严峻。江西鄱阳向阳圩决口、江苏常州武进滆湖堤坝漫堤、福建闽清坂东镇内涝被淹、湖北黄梅濯港镇考田河堤溃口……哪里险情最危急,哪里就会出现一支“橄榄绿”队伍的身影。(光明日报2016年7月24日)
              (1)请你为新闻1拟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2)在洪灾面前,救援战士不惧艰险前去赴战,他们被称为“战斗在最前线的抗洪铁军”。对此,请你拟一则对联来表达你内心无比的敬意。(不超过20字)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问题的本质。
                  从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看,当前我国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是我国旅游消费全面释放的报喜鸟,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旅游正日益成为我国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视为自身必需的常规消费品,在此情况下,大家自然像关注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一样,关注旅游景区价格。从这个角度看,业内外人士应当更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应对当前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现象。       
              (摘自2010年8月18日新华网)
              材料二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和卧龙冈景区分票制整合为一票制,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不分节假日):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
                  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
                  其实,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
                  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面对民众对高票价的不满,也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如此来看,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
              (摘自2014年9月18日中新网)
              材料三
                  “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 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部分旅游景区票价为何会进入“三年必涨”怪圈,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据公开信息显示,以江西井冈山景区为例,近三年该景区年度平均运营维护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
                  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摘自2012年4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再这样下去,连徐霞客也会变成宅男的。”这是网友针对连连上涨、纷纷突破百元大关的全国旅游景区票价的调侃。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经济之声”采访了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思敏。下面是访谈记录。
                  经济之声:面对愈演愈烈的景区门票上涨之势,国家层面出台了平抑价格的政策性文件,请问是什么?
                  刘思敏: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
              经济之声:在严控门票价格上涨方面,政府如何指导和调控,进而充分体现公益性?
                  刘思敏:这是关键问题。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所以,要让景区经营走出“门票依赖症”的怪圈,关键还在于激发地方府的主动性。
                  上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防止地方政府过分迷信景区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将关注点从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境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要对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长,使旅游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从而拓展旅游产业体系。
                  另外,针对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
                  经济之声:2003年,西湖实行免费后,获得了更大的整体利益,还带动了杭州的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有数据显示,景区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但十几年来,西湖模式却一直难以复制,这是为什么?
              刘思敏:实际上从根本来说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西湖有围墙吗?西湖没有围墙也修不了围墙,你怎么收费?净慈寺、雷锋塔、岳王坟等等这些外地游客非常愿意去的著名景点都在西湖边上,而且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辖,但是它们都收门票,而且门票贵,从来在收,何来西湖免费?所谓的西湖免费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杭州市政府把西湖边上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那几个城市公园给免费了,这几个城市公园并不是西湖的核心价值所在。
                  虽然西湖免费的模式不能复制,但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经济之声:我们还了解到,国外一些国家公园,其建设和维护经费来自于国家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经费是由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是私人捐赠,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启发吗?
                  刘思敏:当然有启发了,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就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对它的经营管理开发的成本兜底买单,而我们的成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国外在由中央政府兜底买单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的赞助,也鼓励资源的参与,事实上就是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实际上我们中央决定要推行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受到这样的启发。
              (摘自2014年0月1日中国广播网)
              (1)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二者在主要内容和报道角度方面的异同。
              (3)为什么刘思敏认为“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如何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使景区门票价格更趋向于合理,请结合文本分别给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处提些建议。
            • 10.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①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②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是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的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全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③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的“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C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远不及“731”。被“731”用做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作“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试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分量。BC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④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的滔天罪行气愤之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实在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展馆和流动展出接待的参观者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节选自《生活报》(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途径方面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4)本文写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