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伐赵, 石城 拔:攻下 B. 寡人 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私下
              C.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  靡:退却 D. 秦王 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最终
              (2)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①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3) 下列语句中能表明蔺相如“不畏强秦,有胆识”的一组是(  )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③秦王怒,不许

              ④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⑤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秦王提出秦赵两国修好后,赵王慑于秦王的威势,不敢前往.此时,廉颇和蔺相如建议赵王赴会,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B. 廉颇的保驾护行使秦王想在渑池会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阴谋没有得逞,蔺相如的胆识和勇敢又展示了赵国不甘臣服的精神.
              C. 在渑池会上,秦御史书曰“令赵王鼓瑟”的“令”字别有深意,这个“令”字,充分显示了秦王的威势和秦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胆怯和赵国的弱小.
              D.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胆识慑服了秦王,他表现得不卑不亢,反击得有理有节;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背后有赵国的“盛兵”和廉颇的支持.
            • 2.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积怨于燕,足为 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 国事也   乏:荒废
              C. 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 灭口②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 先生得交于荆轲② 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 太子②燕王拜送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 内有大乱②臣左手把其袖, 右手揕其胸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 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     次序                 B.可乐也            实在

              C.终于尽     注定                 D.未尝不文嗟悼      面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不知老将至               先妣抚甚厚

              C.犹不能不之兴怀           臣供养无主

              D.列叙时人,录所述         天之苍苍,正色邪

              (3) 下列句中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不仅叙述了文人雅士兰亭集会的缘起和盛况,还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

              B.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 “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本文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之美。

              D.文章借兰亭聚会,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叹,借古人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亦大”的观点。

            • 4.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日:“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愿大王留意,臣请奏其效     少:稍许

              B. 练以为揣摩                 简:检查

              C. 于是乃燕乌集阙             摩:接近

              D. 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嫂不为炊,父母不言      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用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

              D. 妻侧目视                一夫作难七庙隳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通过前后对比,反映了战国时代“逞干戈,尚游说”的历史面貌,把苏秦从说秦后的失败困顿到合纵成功后的显达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B. 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 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暴露了人情的世态炎凉,显示了苏秦思想所由产生的社会背景。

              D. 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尽管他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聪明善辩,刻苦自信,有着坚定的政治主张。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每句1分)

              (1)遂名曰“和氏之璧”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天下之刖者多矣

              (4)子奚哭之悲也?
              2.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至少说出两个角度。(6分)


            • 6.

               书韩魏公①黄州诗后                 苏轼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  "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②、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黄四十余年 ,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2)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  "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3)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③书记④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注释: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王元之,王禹偁,字元之,宋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④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元之自黄迁薪州, 于薪   没:________
              (2)魏公 黄四十余年         去:________

              (3)魏公家艰,从其兄居耳   以:_________

            • 7.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翻译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君我降             因:                    

              ②羝乃得归           乳:             

              ③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吾念之             顾:             

              ⑤臣请璧归赵         完:                  

              ⑥召有司图           案: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             

              ⑧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不如 善遇之

              B.亦足发明商君 刻薄少恩也   师道 不传也久矣

              C.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慰劳其军中用事

              D.尽破之 归秦         劳师 袭远,未所闻也


              (2)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3分)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处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4)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