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囚。
              (1) 对下列语句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师而有材           达:显达

              B.不主重惑者              肖:贤达

              C.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怠慢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2) 对文中第三处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3)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苛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 把材料中第一处、第二处和最后一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 2.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或夜昏   (      )               入则无法家士,      (      )

              (2)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所以心忍性    (       )               人恒,然后能改    (       )

              遂大“六经”之旨   (       )           辄以水面          (       )

              (3) 给下列一段话划出五处朗读的停顿。

              仲 淹 刻 苦 自 励 食 不 重 肉 妻 子 衣 食 仅 自 足 而 已 常 自 诵 曰 士 当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也

              (4) 卢梭的这段名言给你带来的什么样的感悟。

                 在森林里的马、猫、雄牛,甚至驴子,比起我们在家里饲养的大都有更高大身躯,更强壮的体魄,更多精力,体力和胆量。它们一旦变成了家畜,便失去了这些优点的大半,而且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照顾和饲养这些牲畜太细心,结果反而使它们趋于退化——人也是这样。

                                                                                            

                                                                                            

            • 3.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苏、李、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 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2) 上文中“骚人”指谁?“泽畔之吟”指哪部作品?






              (3)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对骚辞和苏李诗共同特点的评价,不超过10个字。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 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 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 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 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大罪小,不 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 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 干戈 任:使用。
              D.何 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组是(  )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 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题文】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      (上文《解元小传》)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 7.
              【题文】翻译下列短文。(6分)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 8.
              【题文】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3分)
              (1)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 9.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10.
              【题文】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