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暕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1) 下列对文中画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B.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 “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 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 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 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D. 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 2.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 3.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顗望, 籓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籓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籓,得诏,十日不发,召见籓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籓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籓,籓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籓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庾语相狎昵,籓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籓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籓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之数,籓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则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籓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 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籓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 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顗望:静候接任的企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之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 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 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 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木/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 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 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 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簿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顗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 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同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C. 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播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D. 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他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 4.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徵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嵩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嵩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日:“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日:“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

              (1) 下列对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 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 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 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与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任修国史的工作。
              B. 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 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疏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 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 5.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③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④:“有疑吾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 ⑤ 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 ⑥ 为事。贵戚跼蹐 ⑦ ,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 ⑧ ,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藁(gǎo):稻、麦的秸秆。④铃下:指属下。 ⑤ 马、窦:指马氏、窦氏,均是皇亲国戚,也属于大姓名主。 ⑥ 激切:激烈严厉。 ⑦ 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⑧ 失中:过度、失度。 ⑨ 僵仆:死亡。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B.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C.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D.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
              B. 左转:我国古代官员升迁,降职都有一些术语。如升迁称作“升”“进”“擢”“右迁”等,降职称作“贬”“谪”“除”“左迁”“左转”等。
              C. 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天地。
              D. 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的意思,窦瑰被皇帝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
              B. 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买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C. 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D. 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 6.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 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 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 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进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 7.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竞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 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 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 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 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 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 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 8.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 礼部,古代的官署,随唐起为六部之一,党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 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 崔郾居家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 9.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后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

                                                         节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1) 下列对文中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B.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C.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D.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即《诗经》,为六艺之一。“六艺”,指《诗》。《书》。《礼》。《射》。《春秋》。《乐》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B. 射策,汉考试法之一,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西汉时射策分甲﹑乙﹑丙三科,射策者随意解答,按其难易而分优劣。
              C. 用牒写成的文书称为牒。南北朝时期,各不相统属的官府往来行文多使用牒,牒分多种等级。
              D. 谒者,官名。命名者的别称。谒者本有奉使之职,故后世官名,或用“使者”,或用“谒者”。
              (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衡因没有考中甲科条令,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才被选任为平原郡文学。
              B. 很多学者都上书推举匡衡精通经典,当世无双,所以得到了宣帝的重用。
              C. 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不能任人唯亲,启用匡衡能获得美名。史高采纳了杨兴的话,将匡衡推荐给皇上。
              D. 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人,匡昌的弟弟等人准备营救匡昌。事情失败后,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去请罪,皇上派使者恢复匡衡的官帽朝鞋。
            • 10.

              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    苏辙

                  予先君宫师平生好画,家居甚贫,而购画常若不及。予兄子瞻少而知画,不学而得用笔之理。辙少闻其余,虽不能深造之,亦庶几焉。

                  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

                  予昔游成都,唐人遗迹遍于老佛之居。先蜀之老有能评之者曰:“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称神者二人,曰范琼、赵公,而称逸者一人,孙遇而已。范、赵之工,方圜不以规矩,雄杰伟丽,见者皆知爱之。而孙氏纵横放肆,出于法度之外,循法者不逮其精,有从心不逾矩之妙。于眉之福海精舍为行道天王,其记曰:“集润州高座寺张僧繇。”予每观之,辄叹曰:古之画者必至于此,然后为极欤!”

                  其后东游至岐下,始见吴道子画,乃惊曰:“信矣,画必以此为极也。”盖道子之迹,比范、赵为奇,而比孙遇为正,其称画圣,抑以此耶?

                  绍圣元年四月,予以罪谪守汝阳,间与通守李君纯绎游龙兴寺,观华严小殿,其东西夹皆道子所画,东为维摩、文殊,西为佛成道,比岐下所见,笔迹尤放。然屋瓦弊漏,涂栈缺弛,几侵于风雨。

                  盖事之精不可传者,常存乎其人,人亡而迹存,达者犹有以知之。故道子得之隋晋之余,而范、赵得之道子之后。使其迹亡,虽有达者,尚谁发之?时有僧惠真方葺寺大殿,乃喻使先治此,予与李君亦少助焉。不逾月,坚完如新。于殿垝之中得记曰:“治平丙午苏氏惟政所葺。”众异之曰:“前后葺此皆苏氏,岂偶然也哉!”惠真治石请记。

              (选自《栾城后集》)

              【注】①范琼、赵公:都是唐代画家。②孙遇:唐末画家。③张僧繇:南朝梁画家。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
              B. 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
              C. 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
              D. 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君,是作者对已故的父亲(苏洵)的尊称。古人常在死去的人之前加“先”,以示尊敬。
              B. 老佛之居,指道观与寺院。老,本指道教始祖老子,此处指的是道教。佛,指的是佛教。
              C. 绍圣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个帝王一生只用一个年号。
              D. 丙午为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如同《赤壁赋》中的“壬戌”。“干支”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的父亲一生喜欢画,可是却没有钱买画;苏辙的兄长年少时就晓得绘画,没有学绘画,就能够知道书画运笔的道理。
              B. 能够鉴评书画的先蜀之老说:“画作的品格有四样,叫做能。妙.神。逸.”大概能比不上妙,妙比不上神,神比不上逸。
              C. 范琼。赵公。孙遇和吴道子的画各有千秋,可是吴道子的画作,比范。赵的画更奇,而比孙遇的画更正,这可能是他被称为画圣的原因。
              D. 苏辙和李纯绎到龙兴寺游玩,在华严小殿看到了孙遇所画的画,华严小殿东边是维摩。文殊菩萨的像,西边是佛成道的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