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1)在这首律诗颔联的□内填入恰当的字。
              (2)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3)作品尾联借物抒怀,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2)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3)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感鹤
              【唐】白居易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
              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
              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
              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
              (2)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E.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3)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写在下面语段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看起来仙风道骨,常常用以象征长寿,(甲)        两个成语即用此意。白鹤翩翩然有君子之风,人们多将修身洁行而受到赞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也是高雅的象征,因此有成语(乙)        
              ①风声鹤唳    ②龟鹤遐寿    ③焚琴煮鹤    ④梅妻鹤子    ⑤松鹤延年
              (4)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水仙子•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罐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心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2)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王勃在《滕王阁序》在赞美当时南昌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时,写道“腾蛟起凤,    。紫电清霜,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者登上北固亭,想到刘义隆,于是告诫南宋统治者,不要“            ”。苏轼在《赤壁赋》有这样的语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些都是使用“典故”的典范。
            •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贫士(其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2)下列对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万族各有托”呈现一幅欣欣向荣、各得其所的画面。
              B.“众鸟相与飞”与《饮酒》诗中“飞鸟相与还”意同。
              C.“量力守故辙”表明作者对“故辙”坚守是量力而为。
              D.“已矣何所悲”表面上是说无所悲,实则是悲慨满怀。
              (3)本诗善于运用“比”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辛弃疾的字是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请分析“山远近,路横斜”一句在全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 7.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秦州杂诗.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自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3)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风  筝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是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1)下列对《风筝》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古时候的“风筝”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
              B.“宫商”是指风筝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
              C.“信任”、“依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风筝”的声调在风中总是高低变化的。
              (2)综合分析这首诗及下面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风筝出现的时间及得名缘由(可以引用资料但不要照抄)。
              【相关资料】
                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 9.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  菊                        寒  菊
              唐•白居易                 宋•郑思肖
              一夜新霜著瓦轻,花开不并百花丛,
              芭蕉新折败荷倾。独立疏篱趣未穷。
              耐寒唯有东篱菊,宁可枝头抱香死,
              金粟初开晓更清。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
              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填空:两首诗从诗歌体裁上都属于    。两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    
              (2)请仿照对《寒菊》一诗艺术手法的分析,赏析《咏菊》一诗的艺术手法。
              示例:《寒菊》一诗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3)请仿照《寒菊》三四句的赏析文字,赏析《咏菊》三四句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示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宁可”二字很有力量
              答: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注】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有一段时间曾经滞留在夔州(现四川奉节)的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句以‘月’点题,首联中“残夜”与“四更”承接、照应,交代了月所处的特定时间。
              B.颔联借“镜”“钩”等意象写出了月光与月形,令人心旷神怡,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感情基调。
              C.颈联的“兔”与“蟾”无不与月有联系,“疑鹤发”与“恋貂裘”分别从侧面写出了月色之白与月光之寒。
              D.尾联的“姮娥”就是“嫦娥”,一个“寡”字突出了嫦娥的孤寂,同时也带有诗人自况的意味。
              (2)“四更山吐月”中的“吐”字颇得后人欣赏,苏轼“乱石穿空”中的“穿”字也被历代评论家赞美。你认为“吐”与“穿”字有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