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 3.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瑞鹧鸪
              宋•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注】①该词作于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之时 ②此处谈的是双银杏
              (1)全词哀而不伤,但通读全词后却能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了各题。
              鸣沙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5. 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惆怅东栏一株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1)在这首律诗颔联的□内填入恰当的字。
              (2)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3)作品尾联借物抒怀,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 7.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梅  花
              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些思想感情的?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檄风伯
              杨万里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泝流更著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斗。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1)诗歌前两联通过哪些对象表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2)《檄风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请以后两联为例,简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3)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9.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①、②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
              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          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