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鸣沙【注】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    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鸣沙,古县名,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鸣沙镇。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通过“雁”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洗   竹
              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
              【注】①洗竹:削去丛竹的繁枝。②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③琅玕(gān):比喻光滑美好的竹子。
              (1)“竹”这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梅吴渊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 ②卓:建立。 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  ④鼎鼐: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1)开头一句“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上片说明理由。
              (2)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   莲【元】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②青房:莲蓬。
              (1)诗歌对“秋莲”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乏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至少两点)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2)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3)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 7.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 8.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完成问题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张养浩在官场生活了三十年,“看了些荣枯,经了些成败”,自感仕途厌倦,因此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此曲便是他当时处境与心境的写照。
              (1)“一帘疏雨暗西楼”中的“暗”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曲词分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诗词阅读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 10.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隐居苏州。
              (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