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    题材,都描写了一个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
              (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④涴(wò):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
              (2)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3)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
              (1)颔联中“隔岭篇章”指的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给韩湘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
              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
              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
              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
              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6.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此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清明节前一天,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登超然台后所作。
              (1)苏轼,号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3)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扫花游•秋声
              王沂孙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箫箫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悲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注释】①商飙:秋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三句,使用“乍发、渐、初闻、还住”这一系列词语,把“秋声”起伏错落的听觉形象写得张弛有致。
              B.“背青灯吊影”一句说,作者在不绝于耳的“秋声”中,身单灯孤,形影相吊,内心充满孤寂不堪的羁旅之苦。
              C.“迢递归梦阻”一句,是针对上片“顿惊倦旅”的进一步铺陈,原来“秋声”惊断的梦境是萦绕心间的“归梦”。
              D.本词结尾的“这闲愁,夜深尤苦”,一个“闲”字,在悲愁的氛围中透出了一种自嘲,流露出闲暇轻松之感。
              (2)说说本词“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几句营造了这样的意境?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    》。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3)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