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袍泽为屠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三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袍泽”引申为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屯戍:做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解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慢待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
              ②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房法寿,小名乌头,清河绎幕人也。幼 ,少好射猎,轻率勇果,结群小而为劫盗。从叔元庆、范镇等坐法寿被州郡切责,时月相继,宗族甚患之。弱冠,州迎主簿。后以母老,不复应州郡之命。常盗杀猪牛,以共其母。招集壮士,常有百数。
                  母亡岁余,遇沈文秀、崔道固起兵应刘子勋。明僧暠、刘乘民起兵应刘彧,攻讨文秀。法寿亦与清河太守王玄邈起兵西屯,合讨道固。玄邈以法寿为司马 ,累破道固军,甚为历城所惮。加法寿绥边将军、魏郡太守。子勋死,道固、文秀悉复归彧,乃罢兵。道固虑其扇乱百姓,遂切遣之。而法寿外托装办而内不欲行。
                   会弟 崇吉在升城,为慕容白曜所破,母妻没于白曜军。崇吉奔还旧宅。法寿与崇吉年志粗相谐协,而亲则从祖兄弟也。崇吉以母妻见获,托法寿为计。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矜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盘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白曜遣将军长孙观等自大山南入马耳关,军入城,诏以法寿为平远将军,与韩骐驎对为冀州刺史,督上租粮。         以法寿从父弟灵民为清河太守,思顺为济南太守,灵悦为平原太守,伯怜为广川太守,叔玉为高阳太守,叔玉兄伯玉为河间太守,伯玉从父弟思安为乐陵太守,思安弟幼安为高密太守,以安初附。
                  及历城、梁邹降,法寿、崇吉等与崔道固、刘休宾俱至京师。以法寿为上客,崇吉为次客,崔刘为下客。法寿供给,亚于安都①等。以功赐爵壮武侯,加平远将军,给以田宅、奴婢。性好酒,爱施,亲旧宾客率同饥饱,坎壈常不丰足。毕众敬等皆尚其通爱。太和中卒。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敬侯。
              (节选自《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房法寿》,有删改)     【注】①安都:薛安都,字休达,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矜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盘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
              B.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矜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盘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
              C.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矜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盘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
              D.法寿既不欲/南行恨道固逼切/又矜崇吉情理/时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盘阳/法寿遂与崇吉潜/谋袭灵宾/克之/仍归款于白曜以赎母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文中指前者。与此相对的“独”指年老无子女的人。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后来也指遭到贬谪及闲散官员。
              C.从,表示堂房亲属,是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文中的“从弟”指的便是堂弟。
              D.谥,指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评给的称号,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不具备拥有谥号的权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法寿年少时做事轻率,却非常有胆量。他喜好射猎,还曾经纠集一些不良少年为非作歹。
              B.房法寿孝敬母亲。他不惜违法偷盗猪羊来侍奉母亲,并愿意为母亲辞去州府委任的官差。
              C.房法寿指挥作战有力,其家族受到朝廷重用。他的军队震慑敌军,家族有多人担任太守。
              D.房法寿生性豪爽,在朝中受到无人能比的优待。他与人同甘共苦,大家都同他友好往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叔元庆、范镇等坐法寿被州郡切责,时月相继,宗族甚患之。
              ②道固虑其扇乱百姓,遂切遣之。而法寿外托装办而内不欲行。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②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
              ,於康熙六十年选授
              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
              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
              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竞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1)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殉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②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平王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秦女美容,无忌报平王,曰:“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王遂纳秦女为夫人而幸爱之,而更为太子娶齐女.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顷之,无忌日夜言太子之短,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自备. 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平王乃召伍奢而考问之.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无忌承宴复言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人前告太子急去,不然将诛.三月,太子奔宋.
                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王使使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伍奢曰:“臣有二子,长曰尚,少曰胥.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胥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
                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遇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进印绶.”
                尚曰:“父系三年,食不甘味,忧父不活,惟父获免,何敢贪印绶哉?”
              使者曰:“父囚三年,王今幸赦,无以赏赐,封二子为侯.”尚乃入报子胥,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 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思见父耳.一面而别,虽死而生.”
                子胥曰:“尚且无往.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不脱.”
                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楚追之,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胥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平王.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而返.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独奈何以谗
              小臣而疏骨肉乎          贼:残害
              B.能
              二子则生,不然,则死              致:招来
              C.
              纲守戾,蒙垢受耻                   执:执行
              D.
              汝平王,欲国不灭                   报:告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王使无忌
              太子娶于秦               其
              惑也,终不解矣
              B.太子
              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           洎牧
              谗诛,邯郸为郡
              C.平王大怒,
              囚伍奢                   肉袒负荆,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尚
              安坐,为兄卦之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B.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C.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D.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奢担任太子建的太傅时,知晓了少傅费无忌进谗言陷害太子的用心,劝谏楚平王不要因为谗言而疏远亲骨肉
              B.伍奢因直言劝谏惹怒楚平王而被囚禁;城父司马奋扬奉命去诛杀太子,奋扬偷偷派人给太子建报信,太子得以逃生
              C.楚平王惭愧自己囚禁了忠诚正直的大臣,羞愧自己作为诸侯遭受了耻辱,就任用伍奢为国相,封伍奢两个儿子为侯
              D.伍尚虽知去京城是陷阱,但认为能见父亲一面,就死而无憾.楚国得到伍尚,就把他囚禁起来,又派人追捕伍子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
              ②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
              ③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 6.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 离娄上》)

              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2分)

              2.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主题的?(4分)

               

            • 7.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游鯈亭记》 欧阳修

               

            • 8.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什么?(1分)

              2.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言论似有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3)

               

            • 9.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 10.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人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推辞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 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