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赐,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 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 经 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 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 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 羾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 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B. 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C. 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D. 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在中国古代,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因此,对人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子长,称苏轼为子瞻。
              B.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另外,朔漠、朔风中的“朔”还指北方。
              D. 古代朝廷会根据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功过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谥或者谥号。如汉哀帝、隋炀帝、文正等都是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B. 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C. 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 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②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 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祖绥,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由是名辈知之。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皓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还朝,除智武府外兵参军事。俄迁尚书驾部郎中,寻迁侍郎。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不得已乃行。寻迁府录事参军,领丹阳丞。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加招远将军,掌记室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仍加招远将军,掌记室。贞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徐喻之曰:“弟年事已衰,礼有恒制,小宜引割自全。”贞因更感恸,气绝良久,二人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客卿曰:“谢公家传至孝,士大夫谁不仰止,此恐不能起,如何?” 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孤子飐祸所集,将随灰壤。族子凯等粗自成立,已有疏付之,此固不足仰尘厚德。即日迷喘,时不可移,便为永诀。弱儿年甫六岁,名靖,字依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敕赙米一百斛,布三十匹。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珠链而获罪
              D.贞累固辞 启:禀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晋太傅安九世孙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B.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使烛之武见秦母,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还朝 入,具告沛公
              D.后主赦舍人施文庆曰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②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蒲,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
                 初,丁零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乐乱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 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 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下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 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
                  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徇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
                  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 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
              C.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
              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
              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皇上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采纳。
              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
              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
              ②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赵世廷,字子敬。世廷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仁宗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乙】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遺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以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雏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囯,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从事”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椽,汉刺史的佐吏。汉以后三公里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D.“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赵世廷才华横溢,年少得志。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甲文赵世廷为官有道,深受朝廷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C.乙文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D.乙文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4)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 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 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
              B.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
              C.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
              D.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伯夷,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儿子。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由此可知,叔齐为其弟。
              B.征举,又称徵举,征召举荐之意。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察举制。
              C.典礼,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隆重地举行的仪式”,在此处指的是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官员退休还有说法叫“致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
              B.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年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年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
              C.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
              D.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年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
              ②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 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 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至山阳,见,特加宴劳,拜亳州防御使。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1)下列对文中间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B.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C.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D.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昇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其末帝就是词人李煜。
              B.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约定性质的凭证。
              C.世宗,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
              D.闾里,乡民聚集生活之地,即乡间。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也称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郭廷谓较为忠贞。周人拿铁券劝他投降,他拒绝;多数将领降周时,他不肯投降;一百战到最后,感到彻底绝望时,才大哭降周。
              B.郭廷谓能征善战。周师退保到定远之后,他招募壮工化装前往侦察,得到定远周军的情况后,他认真训练,后前往偷袭,大败周军。
              C.郭廷谓颇有远见。在紫金山大战之后,他全军撤回濠州,但他料想周师必定前来,于是缮甲治沟,提前整顿城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D.郭廷谓有爱民心。梓州沿袭旧制,车脚户、庄宅户等属州将管辖,鹰鹞户、田猎户要给州将进贡,他上任后,将这些规定全都废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
              ②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巩再拜。
              [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生者得致其 严:尊敬
              B.则足为后 法:效法
              C.有名于实 侈:夸大
              D.愧甚,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亦有与史异者 无信,不知其可也
              B.苟其人恶,则于铭乎何有?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又其子孙之所请也 勇气闻于诸侯
              D.敢进其所以然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做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 之 难 如 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若 先 生 之 道 德 文 章 固 所 谓 数 百 年 而 有 者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②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 8.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2)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尉迟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 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突厥犯塞,崇辄破之。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突厥围之。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崇曰:“若来降者,封为特勤。”崇知必不免,令其士卒日:“ 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贼,复杀二人。贼乱射之,卒于阵,年四十八。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曰壮。子敏嗣。
              (节选自《隋书•李崇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B.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C.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D.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崇年幼受爵,感恩孝顺。李崇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封官受爵,他一方面为无功受封而感念帝王,另一方面又为报恩而不能侍奉父母而感伤。
              B.李崇不恋官位,功高受赏。李崇刚作州主簿时,因为这不是他的爱好,于是辞去主簿一职改作都督,后军功显赫,不断受到封赏。
              C.李崇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当尉迟迥谋反时,李崇曾经思想上有过摇摆,但得知叔父归附高祖的情况后,终于有了扶国济困之心。
              D.李崇以弱敌强,为国尽忠。李崇多次打败突厥人的进犯,威名远播。砂城一役,他以少敌众,拼死抵抗,后兵败殉国。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
              ②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 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 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 《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 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