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申耆治盗
                  李兆洛,字申耆,尝官安徽凤台县。凤台称难治,其地贫瘠而俗悍,以故民多流为盗,出入淮、泗间。李既至,乃时策骑挟健役,周视乡墟,廉知豪桀有不法者,至其家,缚其魁以去。审其有材能者, 其罚,署为县役,责以捕贼,于是凤台之盗渐戢。
                  时百龄督两江,治盗极严。 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百震怒,下所属,一月不得盗,皆劾罢之。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又知翼蔽此盗者有巨猾,若名捕,或计诱之,必不得。乃夜密招前所无用之健役,置酒于署中内室而命之饮。酒数行,李曰:“吾不日去官矣!今置酒,与若辈别耳。”
                  群役惊相顾,有泣下者。李复徐曰:“仪征之盗案,若曹所知也,一月不获,则吾必同被劾。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语竟,群役进曰:“公,好官也。甘自得罪去官,不以难事役辈,役辈之有今日,惟公生之,今请以死相报。”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
                  盗所匿巨猾家去县城四十余里,役辈乃以夜往。至时,巨猾方宴盗,室中燃巨烛如椽大,酣呼之声达户外。役突入,至其庭曰:“故人别来相念否?今敢为不速之客。”巨猾睨役辈而笑曰:“君辈久已在官中,此来,岂以仪征一案耶?”
                  役乃言李以此案将去官。巨猾指上座一客曰:“此即某也。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否则君不生还矣。至某之诣狱与否,君自商之。”盗某大声曰:“去去,我从汝行。李公固好官,虽罪我,当也。 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遂相将入城。
                  李知役去必得盗,预置槛车,并集壮丁百余人以待。及役偕盗至,即略诘狱情,盗亦直供不讳,即槛送蒙城,而亲其行。凤台距蒙城八十里,中有巨镇,为凤、蒙交界地,亦往来所必经之要道也。李至镇,命舁槛车入旅店,自踞坐胡床于店门外。
                  方初发凤台时,知巨猾已约期于此镇来劫盗,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而潜使壮丁在店中饱食后,即随槛车破后墙先行,疾驰至蒙。行时,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李既械盗入蒙城狱,具狱词以上,云仪征盗已获,今由凤台解蒙城,不日可归案。百得牒,大喜。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节)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其罚,署为县役 贷:赦免
              B.百震怒,下所属 檄:下令
              C.不以难事役辈 属:交付
              D.即槛送蒙城,而亲其行 督:掌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李申耆善于攻心之谋的一组是 ______
              ①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
              ②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
              ③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
              ④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
              ⑤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
              ⑥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申耆到凤台后,时常带领下属巡行乡里,到那些不遵守法度的豪强家里去抓人。
              B.凶犯藏匿于凤台某奸猾之徒家中,对他公然抓捕或是诱捕,李申耆都没有十足把握。
              C.如果一个月之内抓不到凶犯李申耆就将被免官,因此他在家中摆酒与众差役告别。
              D.从凤台出发时,李申耆便已知道有人要劫囚车,使用巧计把囚犯平安押送至蒙城。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
              译文: ______
              ②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
              译文: ______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 情。
              (《荀子•天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卜筮然后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时而使之 应:响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而百姓神   无益而舍之者
              B.无 夫子哂由也
              C.则失万物 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救之 怪之,可也;畏之,非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翻译文中最后一段话。
            •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B.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C.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D.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C.“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D.“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②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 5.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
                  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
                  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 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琼年八十馀,延熙十三年卒。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
                  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穆侯、灵帝之名子。”
                  后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 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十二》,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B.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C.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D.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事”为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B.“迁”一般指升官,而“左迁”为降官,因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讳”指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也为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D.“宦人”指宦官和太监,是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也指做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杜琼师从任安,对任安的技艺很有研究,他先在刘璋手下做官,后来跟从刘备父子,虽然不爱交际,但蒋琬、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
              B.对于天象,杜琼认为掌握这种技艺很难,不能只听信别人,要亲自观察,注意天象的形态景色,非常辛苦,就是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
              C.杜琼精通谶纬学问,但他没有把自己的这种学问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学问渊博的谯周,后来谯周触类旁通,扩大了他的学说。
              D.谯周根据晋穆侯和汉灵帝给儿子取名所预示的结果,再结合刘备和刘禅名字的意思,认为刘备给儿子起的名字比前面两人的更加不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译文: ______
              ②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译文: ______ 。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郢人有 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郢人有燕相国书者 遗:送给。
              B.云而过“举烛” 书:写。
              C.举烛者,明也 尚:崇尚。
              D.王大说,国以 治:治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②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3)这个故事的寓意: ______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______ 。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 害:妨害。
              B.其身则可 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B.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C.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D.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②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山之农者侵,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尧令从己,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甽(quǎn)亩正: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水沟。②坻(chí):水中高地。③窳(yǔ):器物粗糙,不坚实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历山之农者侵 畔:田界。
              B.楚人有盾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尧令从己 说:说法。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⑥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河边打鱼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鱼,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尧、舜两者不可能都得到肯定。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②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③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
            •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崔铣,字子钟,安阳人。父升,官参政。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与同官见太监刘瑾,独长揖不拜由是忤瑾。书成,出为南京吏部主事。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引疾归,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
                  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集议大礼,久不决。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璁、桂萼等骤贵显用事。铣上疏求去,且劾璁、萼等曰:“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修之唾余,其情则承望意响,求胜无已。悍者危法以激怒,柔者甘言以动听。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今忠者日疏,而邪者日富。一邪乱邦,况可使富哉!”帝览之不悦,令铣致仕。阅十五年,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京礼部右侍郎。未几疾作,复致仕。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少轻俊,好饮酒,尽数斗不乱。中岁自厉于学,言动皆有则。尝曰:“学在治心,功在慎动。”又曰:“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心之用也。爱亲敬长,性之本也。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又尝作《政议》十篇,其《序》曰:“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凡篇中所论说,悉仿此意。世多有其书,故不载。
              (选自《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崔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B、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C、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D、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2)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______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B、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人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致仕,是指古代的官员,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后用来指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最高名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崔铣为人正直,与同僚去见太监刘瑾,只有他一人对刘瑾只揖不拜,因而得罪了刘瑾。
              B、崔铣敢于直言,他认为,张德等人的文章是欧阳修所唾弃的,是迎合皇上的意图,这样会让投机之徒接踵而来。
              C、崔铣知错能改,他年少时轻佻不稳重,喜欢饮酒,到了中年才自我激励勤于学问,言谈举止都很符合规范礼仪。
              D、崔铣强调德才兼备,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光有品质,那就成为强横霸道的懦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
              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译文: ______
              ②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译文: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