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贵表诣朝,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昌深堑以遢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慕,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扼弹筝峡口。旬余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 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守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不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刘昌传》,有删改)
              【注】①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救军至,贼宵溃,今其智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B.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徘徊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C.以扼弹筝峡口,然秦区区之
              D.旬余毕,余固笑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B.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机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 2.
              文言文阅读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改和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C.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D.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对策,汉代应荐举、科举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叫“对策”。后代也有用这种方法取士的。
              B.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亦谓以文书征召、晓喻或声讨。文中用前者意。
              C星分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D.《易》,《周易》的简称。它与《诗》《书》《礼》《乐》《春秋》并称为“六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勃才华横溢。他年幼时就善写文章,曾挑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上书刘祥道后得到表奏推举。
              B.王勃喜好医学。他被逐出沛王府后,曾请求补授虢州参军;后来还跟长安人曹元行医学习。
              C.王勃缺少政治的敏锐性。他出于戏谑之心写了《微英王鸡》,还因为害怕私藏官奴曹达之事暴露而将其杀害。
              D.王勃的文学才名颇受赞许。膝王阁宴会时,都督后来很欣赏他;而杨炯等评议者也非常认可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②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从起兵有功。累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______
              A.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B.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C.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D.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藩邸,藩,是封建时代称附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藩邸,就是藩王的府邸,本文指燕王朱棣的府邸。
              B.擢,提升官职,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的术语之一,常用的还有:拜,用一定的礼仅授于某种官职或名位;谪,请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免、夺、除”是免去官职。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死亡的讳称还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D.践阼,临祭祀。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降阼行事,故云践阼也。也有“即位、登基”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郑和深受明成祖重用。起初在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府侍奉他。郑和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强大和国家富裕。
              C.郑和深谙外交之道,对诸藩国君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______
              ②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______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坤,宇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二十五年五月疏陈天下安危。入,不报。坤逕称痍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衝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矿滥杀不辜,坤願不言,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勳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術勳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初,坤接察山西时,尝撰《闽范图说》,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遜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 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賜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藩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 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选自《明史•吕坤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B.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C.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D.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疏,文中指呈给皇帝的奏章。又如,“硫草”指奏章的草稿,“疏直”即呈上奏章直陈。
              B.内侍,在宫中供使唤的人。唐朝全部以太监充当,因此内侍又成为宦官的专称。
              C.掖,文中指掖庭,宫中的旁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后外祖母邓朱出入宫掖”
              D.坐,文中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吕坤在万历二年就考中了进士,曾先后担任襄垣知县、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等职务。
              B.吕坤上疏皇上,皇帝不予答复,戴土衡认为吕坤心计深、野心大,没有大臣的气节。吕坤因而称病请求退休。
              C.戴士衡弹劾吕坤,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但他们没有得逞,皇帝将罪过归于戴土衡等人。
              D.吏部尚书孙丕扬屡次推举吕坤担任左都御史,这说明吕坤有才德,也说明孙丕扬是一个正直的重才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______
              ②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
              ______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 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 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B.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C.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D.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体犹未壮,故曰“弱”,行加冠礼并取字以示成人,故曰“冠”。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幸”指皇帝被迫逃到某地。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们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荀崧深受名流的赏识。太原王济把荀崧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认为他人品德行相可以与外祖袁侃相媲美。
              B.荀崧为人厚道。堂弟荀馗早死,荀崧把他的两个儿子接来一起居住,关爱有加,并且将自己的封号给了荀序继承。
              C.荀崧贪图名利。王敦曾上表任荀崧为尚书左仆射,当王敦希望荀崧在确定庙号一事上从长计议时,荀崧出于私利,极力赞同。
              D.苏峻之战时,荀崧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即使皇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虽貌似忠心,其实都是为了名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②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 6.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粲,字长蒨。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初为云麾晋安王行参军,俄署法曹,迁外兵参军,兼中兵。时颍川庾仲容、吴郡张率,前辈知名,与粲同府,并忘年交好。及王迁镇雍州,随转记室,兼中兵如故。王立为皇太子,粲迁步兵校尉,入为东宫领直,去职。服阕,永昌县侯,除安西湘东王谘议,累迁太子仆、左卫率,领直并如故。梁以旧恩,任寄绸密,虽居职屡徙,常留宿卫,颇擅威名,诞倨,不为时辈所平。
                  太清元年,粲至州。无几,便解职。二年,征为散骑常侍。粲还至庐陵,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 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
                  次新亭贼列连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青塘当石头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俱进。 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景登禅灵寺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贼乘胜入营,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梁书•韦粲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且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B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且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C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人粲营/部分众军/且日将战诸
              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D.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丁父忧:遭遇父亲去世的委婉说法。古代官员在“父忧”期间一般要回乡守孝。
              B.袭爵:指承袭原有爵位,有的按原等级世袭,有的降级世袭,各朝不一。
              C.表:文中指古代的文体,一般指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韦粲跟随晋安王屡获升迁。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韦粲入朝任东宫领直,后来虽然他的职位屡次变迁,但常常留在宫中值宿。
              B.韦粲平叛心切,义正词严。侯景叛乱后,韦粲即刻率兵奔赴京城救援,到了豫章后,刘孝仪认为单使报告不可信,韦粲怒斥了他的行为
              C.韦粲身先士卒,英勇抗敌。韦粲与侯景在中兴寺开战,青塘是战略要地,柳仲礼打算把粮草屯集于此,韦粲主动请缨率部驻守此地。
              D.韦粲临危不惧,壮烈牺牲。侯景抓住韦粲漏洞,乘胜冲入韦粲军营,韦粲身边的人都拉他躲避,但他命令子弟拼命作战,直至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
              ②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
            • 7.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绣闼,俯雕甍                    披:披上
              B.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C.云销雨,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D.天高地,觉宇宙之无穷      迥:远
              (2)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景物色彩变化之美的一项是 ______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面暮山紫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D.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作者凭借听觉联想,勾画出的目力难及之景,用虚写手法,传达了远处的渔歌和雁声。
              C.“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是作者由眼前盛景、个人际遇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之感。
              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将自已比作前贤,情绪昂扬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渴盼,希望自此能得以重用。
            • 8.
              阅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縵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凡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杳不知其所也         之:到
              B.一肌一容,尽态极      妍:奢华
              C.几世几年,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
              D.戍卒叫,函谷          举:拔、攻占
              (2)下列句子, 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一项是 ______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凝练,简洁有力。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走廊、屋檐的形状和楼阁钩连、环绕的气势,对阿房宫进行了总体性描述。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揭示了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爱惜、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与篇首的铺排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______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______ 。
            • 1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