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身面向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丁一士应声耸身而过。 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丁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跃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者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田侯松岩于滦阳买一劳山杖,自题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
              (节选自[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注】①过厅:过道,厅堂可以通行的地方。②田侯:即田功,字松岩,纪晓岚的朋友。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足及岸      甫:刚刚
              B.因恃尔心无虑 敢:岂敢
              C.不岸已将圮 虞:担忧
              D.便向崎岖步不平 便:立刻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斯真阅历之言,可贵佩者矣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恃财者终财败 不赂者赂者丧
              C.田侯松岩滦阳买一劳山杖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里有丁一士,矫捷多力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丁一士见河不宽而恃己擅纵,意外丧生,说明他缺乏预见灾难和临危应变的能力。
              B.本文先记叙后议论,中心是一个“恃”字。有所擅长,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味有恃无恐却往往会引来悲惨的结局。
              C.田侯自题诗于劳山杖上是想用自己登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世人:即使前路崎岖,只要心中没有顾虑,坦然面对,也会走出困境,步向平坦人生路途。
              D.月夕花晨,伴我前行,如此良辰美景在纪晓岚看来是“可贵而佩”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籍命光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 报:批复
              C.又奏赋以  风:使……知道
              D.不之富 赀:计算,估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 ______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译文: ______ 。
            • 3.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的一组是 ______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4.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B.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C.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D.我的我/要爆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 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2)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______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译文: ______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译文: ______ 。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邓州),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
              B.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
              C.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
              D.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范雎忍辱负重,坚忍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②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曰:“如有博于民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
              (《论语•宪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有博于民而能济众 施:施舍。
              B.何于仁 事:做。
              C.己欲而达人 达:通达,行得通。
              D.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贫贱。
              (2)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作仁者,简直可以被看作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 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于陈蔡 厄:穷困,灾难。
              B.子贡以所货,窃犯围而出 赍: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以为窃食也 悦:高兴。
              D.其未得也,弗得之 患:担忧,忧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B.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C.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D.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3)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粘着灰尘的米粒捡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做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D.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敬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②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③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 9.
              阅读《论语》中节选的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 ______ 。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概括孔子的人生观。
            • 10.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 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 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都相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译文: ______
              ②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译文: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