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左二老爷
                                                   青 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剃头张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得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家邵孤城善于吸纳传统营养,锻造人文精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目的是让人咀嚼隐晦岁月的苦涩.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C、小说展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剃头张从曾经被迫为侵略者剃头的手艺人,成长为一个能大义灭亲的抗日英雄.
              D、小说结尾剃头张用“八音刀”为儿子送终的情节,巧妙呼应了开头他不肯轻易把“八音刀”传人的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小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剃头张误杀了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
              (2)伏笔的运用使小说的结尾一段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3)这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绝杀”,你更喜欢哪个篇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道
                                            聂蠡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
                 头发稀疏了,脚步迟缓了,精气神也散淡了许多,流年似水,曾经壮如牛犊的他说老就老了;儿士不在身边,家里除了老伴儿,就只剩下老两口的影子.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尤其饮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听京剧光碟.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
                 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带了,只好敲门,并用京剧道白:“老伴儿,开门来!”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7你的老伴儿是京剧!”
                 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
                 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京剧团来到了古城,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文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目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表,叶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一饱眼福扣耳福吗?
                 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
                 遵票的叫牛金,40 来岁,在本市一家公司当老总.他爹与纪于天是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牛金平时回爹妈家不多,来去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讶: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牛全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剐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您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说:“我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我愿意陪同,正好为国粹传道嘛!”
                 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碰面吧”
                 第一晚,牛全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
              “纪伯伯,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是这么个味儿?”
                 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是‘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演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末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
              “小牛,明晚是《群英会》,演周瑜的小生和演蒋干的丑角最值得一看.”
              “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
              “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
              “但愿如此!”
                 第二晚,牛仝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公司里有急事,采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
                 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紧.
                 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他的一个部下采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也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幺了?看京剧都套分心,怪!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转“原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有删节)
              (l)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纪于天夜晚在剧院看完戏后,到了家门口发现忘带钥匙,敲门时受到老伴的责备和埋怨,说明老伴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
              B小说开头部分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纪于天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是为下文具体写纪于天“传道”作铺垫.
              C牛金平时工作繁忙,每次回父母家都是来去匆匆,且从来不看京剧,这次利用接待美国客商的契机,他主动接触京剧,希望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
              D作者在文中引述京剧经典剧目和唱段,还借小说人物之口对京剧流派风格进行精当点评这样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E.本文注重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眨眼间就不见了”、“浑身发热,喉头发紧”等描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牛金三次“看戏”的经过?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纪于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纪于天“凄凉悲切”地演唱“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林中遇险记
              [法国]保尔•考里尔
                  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
                  妻子答,“对,都杀了.”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张白桦译)
              (1)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
              (2)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
              (3)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国]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
                  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景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
                  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
                  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
              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遇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我:“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入,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的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幸存者
                                                 江  岸
                 朝阳背着一个帆布包,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黄泥湾.他惊奇地发现,村里原本清一色的板打墙黑瓦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他凭着记忆,在楼群里钻来钻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这个破败的院落,是村里唯一残存的板打墙黑瓦屋.院墙东倒西歪,墙头杂草丛生,院门上布满窟窿和裂缝.他迟疑地推开院门,门轴咯咯吱吱地夸张地响了几声.
                 娘坐在院子里.朝阳目不错珠地看着她.和印象里的娘相比,他感觉眼前的娘有些瘦,有些黑.娘一动未动,像极了一尊雕像,或者说,在这个瞬间,她凝固了.朝阳哆嗦着,想喊一声娘,但没有喊出声.他踉跄几步,向娘扑过去,猛地跪在娘的膝前.
                 他抬起头,已是满眼的泪水.娘缓过神来,眼泪也夺眶而出,一滴一滴浇在他仰起的脸上.他低沉地喊一声,娘!话音未落,娘紧紧抱住了他…
                 我爷爷、奶奶呢?
                 他们都走了.他们身体本来就不好,你出事以后,你奶奶没过半个月就走了,半年以后,你爷爷也走了.
              我…黄叔呢?
                 村里人容不下他,说他害了你,把你奶奶、爷爷都气死了,把他撵走了.
                 沉默像一座山,堆积在娘儿俩中间.朝阳不知道说什么好,呆呆地看着娘.小时候,他一直以为黄叔是自己的亲爹.可是,他叫张朝阳,黄叔叫黄秋生.长大以后,他才明白,黄秋生是他后爹.娘把什么都跟他说了.黄秋生是爹生前的战友,他们曾经一起在云南边境一个武警缉毒中队服役.他复员以后,没有回四川老家,来到了河南.他来的时候,朝阳才三岁.朝阳八岁的时候,爷爷、奶奶认黄秋生当了儿子,不久,在爷爷、奶奶的撮合下,他和朝阳的娘拜堂成亲.打那以后,朝阳有时候把他喊爹,有时候依旧把他喊黄叔.无论朝阳喊什么,他都兴高采烈地答应.为了朝阳,他们没有再要孩子.
              你还恨他吗?
                 我…
                 上囚车的时候,你说过,你要杀了他.
                 那时,我不懂事.
                 娘不由自主地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傍晚.朝阳在城市打了几年工,一直灰头土脸的,没混出人样.可是有一次回来,突然光鲜了,出手也阔绰,一把给了娘两千元钱.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他再次回来的时候,是一个傍晚.他慌里慌张,喝水、吃饭都狼吞虎咽,吃饱喝足以后,他让娘给他拿些钱,他马上要走.这个时候,黄叔回来了,拦住了他.
                 你知道吗?他向派出所举报你,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同意的.
                 他怎么说的?
                 他问我,他是不是你的爹?我说,怎么不是?他说,那好,朝阳的事儿,我来处理.
                 他劝我去自首,我没有答应.
                 朝阳当然不会忘记,他在桥头接货,警察神兵天降,实施抓捕.他不要命地跑,好不容易逃掉了,逃回了家.黄叔把娘关在屋外,逼他说实话.朝阳只得如实说了.他在工地上认识一个朋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桩生意,比打工赚钱,还累不着.开始的时候,只让他望风,没有让他参与行动.后来他参加行动了.这次在桥头接货,他被警察盯上了.
                 要恨,你恨娘吧…
                 我现在谁也不恨,要恨,只恨自己.
                 真的这样想?
                 其实,我应该感谢黄叔.
                 朝阳进了派出所以后,把所知道的情况竹筒倒豆子,和盘托出.因为陷的不深,且有提供线索的功劳,将功折罪,只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后来从一个同籍的狱警嘴里,他陆陆续续地了解到,当年一起参与贩毒的同伙,不是因为吸毒抢劫杀人,就是因为贩毒数额巨大,都被处以极刑.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黄叔,现在,又成家了吗?
                 我们没有离婚.他说,你爷爷、奶奶入土为安了,他只完成任务的一半,照顾好我们娘儿俩,是他的另一半任务.
                 那你们…
                 他在城市打工.我哪里也不去,等你回家.他每月寄钱回来,我一分没花,都给你攒着.
                 娘劝过黄秋生无数次,村里人撵他走,他干脆回四川老家算了.他执意不从.他说,如果不是老班长纵身扑到了他,被毒贩打中的就不会是老班长,而是他黄秋生.老班长牺牲了,他的余生,就是替老班长活着了.令他难过的是,老班长死在毒贩手上,可他唯一的儿子,却阴错阳差地卷入了贩毒团伙.是他的溺爱,让朝阳养成了拈轻怕重、不能吃苦的习惯,从而导致了他的失足.他后悔莫及.
              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想让黄叔带我们去一趟云南烈士陵园,我要给爹扫墓.
                 以后呢?
                 以后的事情,我都听黄叔的,他是一家之主.
                                                                           (选自《2015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朝阳的爷爷、奶奶是两位内心充满矛盾的老人,他们对待黄秋生和自己的孙子张朝阳都是爱恨交加,小说真实、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一对农村老人形象.
              B.“沉默像一座山,堆积在娘儿俩中间”主要交代了母子二人因十年的时间而产生的陌生感,“堆积”说明这种陌生感的强烈性,这样写为了引出下文举报的情节.
              C.文本通过张朝阳的回忆介绍了张朝阳十年前被老黄举报被抓的事情以及在狱中知道的当年一起贩毒的同伙都被处以极刑,以此表现张朝阳不生老黄气的主要原因.
              D.“以后的事情,我都听黄叔的,他是一家之主”说明张朝阳已经把老黄当做自己的父亲了,特别是经过,十年的监狱生活,张朝阳更加成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根源.
              E.文本的题目“幸存者”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年老黄和张朝阳的亲生父亲一起缉毒时老黄是幸存的人,二是张朝阳所在的贩毒集团最终只有张朝阳活下来.
              (2)文章第一、二段额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娘”这一形象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中黄秋生的形象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2008年《小小说选刊》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2)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村长大军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他的种种表现,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雪纷飞的日子
                                                                阿成
                 ①今年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者,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衍成了一折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我虽穿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二级公路.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这就好,这就好.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
                 ⑥几位被让到座里.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也一应俱全.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您是多么的需要火炕啊!
                 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一一拍黄瓜.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
                 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的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再加一桌!看官,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拥挤之状就是如此.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坐下坐下,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呱叽山响,酒声吱吱.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堵在里面.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我不禁感慨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
                 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我说,太有意思了.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2)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题目改作“杀猪菜”更恰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4)简述结尾处设置“与小孩对话”这一情节的妙处.
              (5)论者多以“新奇”评价阿成的语言,从文中选择至少一处语句作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