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下手为强
              (美)希区柯克
                  华伦先生吻吻太太,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后面坐下来,假装看报。其实,他正在盘算如何把她干掉。
                  他们已经结婚两年了,不错,这个老女人很有钱。可是,凯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亲爱的,我们阳台的正下面,开了一朵玫瑰花,”华伦太太走进来说,“这太有意思了。对吗?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花园。今天晚上之前,它会开花的。我们结婚两周年的舞会上,我要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就在那一刻,华伦先生脑子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今天晚上,他要带着她,走到阳台边上,叫她指给他看那朵玫瑰花。然后,一抬,一推……他可以想象阳台下面,阳伞和桌子中间,有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他还可以听到自己痛苦地低语:“她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一定是探出去太多了。”
                  当然,他会继承她所有的金钱,也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不过,谁也不会看见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没有过硬的证据,就没关系,他不在乎人家怎么想。凯琳住在一栋廉价的房子里。身边这个老女人对他是够大方的,经常送他礼物,为他付帐。但是,对他的零用钱却扣得很紧,使他无法在凯琳身上多花钱。凯琳中午十一点钟等他,他必须找个借口,比如理发或者买衬衫等等类似这样的理由溜出去。华伦太太对他说,他整个上午都是他的,可以自由安排。他没有说中午是不是回家吃饭,因为她答应到迪奥旅馆,然后去上舞蹈课。
                  “你和你的舞蹈课!”华伦先生说,开玩笑地拍拍她,“我想你是爱上那个叫毕克的舞蹈教师了,你总是和他跳舞。”“噢,亲爱的,我以前总是和你一个人跳,可是,结婚后,你似乎放弃跳舞了。”
                  “还记得在乔治家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跳《蓝色多瑙河》的情景吗?”
                  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多了,回忆一下过去,让她高兴高兴。
                  “那天晚上,你不肯接受小费,你说,不愿意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以,第二天我就买了一只金表送给你,作为补偿--你还记得吗?”
                  他们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然后分手,各干各的去了。
                  华伦先生趴在一张椅子上,向他的情人凯琳说出他的计划。凯琳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她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和华伦过上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华伦太太正在舞蹈老师毕克的怀里,笨拙地扭着舞步,嘴里还哼着调子。毕克凑近华伦太太的耳边,说:“可爱的小女孩,昨晚我没有接受你慷慨的馈赠,你没有生气吧?我只是不想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华伦太太一点也不难过,她带来一只白金手表来补偿他拒收的小费。
                  华伦先生回家时,带着一只二手的钻石发夹,准备送给太太。花那么多钱买礼物是有点浪费,但是,事成之后,他可以随时把它转送给凯琳。绝对没有人会怀疑,一位刚刚买钻石发夹送给太太做结婚周年礼物的人,会是谋害太太的凶手。
                  看到礼物,太太显得非常高兴,现在需要的是把一朵玫瑰插到头发上面,然后,她就准备和丈夫一起下楼吃晚饭。
                  华伦先生觉得,真正的谋杀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他们一起来到阳台,探身向下望去。
                  一举,一推……一声惊恐的哭叫。下面,一群人从阳伞下跑向那个摔成一团的人。出人命啦!快叫救护车,报警,找一块桌面盖一下……
                  警察冲进旅馆套房,不错,沙发上坐着紧握双手、头发凌乱、猫哭耗子的人。那个人痛哭流涕地向警方讲述那可怕的故事:
                  “他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探出去太多了。”华伦太太说道。
              (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华伦先生的形象特点。(用四个词语概括)
              (2)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华伦先生的杀人动机,而对最终的凶手华伦太太的心理活动却不着一字,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先下手为强”,选用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疑症
              埃德•华莱斯(美)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
                  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
                  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
                  “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
                  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年11月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设计曲折多变,结局又出人意料,但以“多疑症”为标题却冲淡了小说的艺术性。
              B.“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看似轻轻一笔,却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C.“非常瘦小”“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委琐的形象让本森对埃文斯产生了警觉。
              D.小说揭示了埃文斯平凡中伟大的朴实而勇敢的性格,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高扬了人性的光辉。
              E.对本森的形象塑造意在告诉读者,人性有善的一面,但也会有恶的一面,人性总是充满了两面性。
              (2)小说中本森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森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全篇来看,小说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成功小说的魅力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本篇小说主人公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本森,有人认为是埃文斯,你的观点呢?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 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1)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②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3)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4)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皮影张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碾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
                  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得一个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购。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楚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
              (1)小说开头对皮影道具制作的描写,对全文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皮影张的表演情形,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3)请统观全文,简要概括皮影张的这一艺术形象。
              (4)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两处,分析并探究小说所蕴含的情感取向。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手 机
              侯发山
                  羊肠子似的山道上,一辆长途客车蛇样地爬来绕去。远远望去,倒像一只蜗牛在蠕动。
                  这是一辆从省城开往乡下的客车,车内座无虚席,从衣着打扮上看,各色人等都有。乘客当中,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眺望窗外的风景,还有不少人在“玩弄”着各自手中的手机:一个把头发染成一缕黄一缕红的小伙子捧着手机在认真地打游戏,嘴里还不停地发出或惊喜或懊恼的叫声,一惊一乍的;一个红光满面大腹便便怀里抱着公文包的秃顶男人把手机贴在耳边指点江山,颐指气使地说:“办公室吗?通知各单位负责人明天上午九点在机关二楼开会”;一个西装革履一只手上戴着两个金光闪闪戒指的中年汉子旁若无人地对着手机吆喝,说老大,价格不能再低了;一个打扮新潮红嘴唇黑眼圈的时髦女郎把手机吻在腮边窃窃私语:一个抱着书包的中学生在用手机播放流行音乐,听得出正在播放的是周华健的《真心英雄》:“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他们的脸上或幸福或甜蜜或陶醉或灿烂。
                  车厢最后面的角落里蜷曲着一个乡下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身边塞着一个饱满的蛇皮袋。他是在城里打工今天回家的。他伸着脖子羡慕地看看这个的手机,瞧瞧那个的手机,偶尔咽一下口水。他的上衣口袋里也有一只手机,那是他在城里刚刚买来的。与那些漂亮。精致的手机相比,他的手机实在不算什么,档次低价格廉,和他的人一样不显山不露水的。他把手伸进上衣口袋里,摩挲着里面的手机,爱不释手的。看到大家都在纷纷打电话,他忍不住掏出手机打起来:“梅花吗?我在回家的车上。嘿嘿,没事,我不是想你们吗?我天黑就到家了……”他的声音不大,生怕大家听见似的。
                  当客车吭哧着爬到半山腰时,车厢里有了骚动。有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把一个小姑娘挤到窗边,动手动脚地猥亵她,光头青年用手捏着小姑娘的脸蛋,不怀好意地笑着,说真嫩呀小妹妹;另一个黑胡青年去拽小姑娘的衣服……小姑娘发出惊恐的尖叫,她一边挣扎一边用求救的目光望着周围的乘客。遗憾的是,周围的乘客都闭上眼睛睡着了,那些打手机的乘客不知什么时侯悄悄地关了手机也闭上了眼睛。
                  这时,只见那个乡下汉子迅速站起来:“住手!你们干啥?”那两个流氓吓了一跳,当看清管闲事的人是谁时,不约而同地冷笑了一下,旋即放过小姑娘朝车厢后面走去。光头青年瞪着眼睛恨恨地说:“我看你是活腻了,敢管老子的事……”黑胡青年阴着脸,也不说话,走到跟前,挥拳打在乡下汉子的胸脯上。乡下汉子一边躲避一边出手反抗。乡下汉子伸出的拳头戳在了黑胡青年的鼻子上,顿时,鲜血从黑胡青年的鼻孔流出来。这下惹恼了黑胡青年,他从腰里摸出一把匕首猛地扎向乡下汉子的肚子……
                  看到血流如注的乡下汉子,车上的其他乘客被激怒了,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出手相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两个流氓给捆绑起来。这当中,有人再次拨打了110,报告了所在的方位以及车牌号;还有人拨打了120,联系附近的医院。乡下汉子的血还在流,脸色也越来越苍白……长途客车不停地打着喇叭轰鸣着往山下疾驶。
                  110把两个歹徒带走了。
                  120把乡下汉子拉走了。
                  由于乡下汉子失血过多,最终没抢救过来。尽管车上的乘客都跟随到了医院,但没人知道乡下汉子的情况,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家住哪里。有人记起乡下汉子有个手机。警察便从他的血衣里掏出手机,准备从里面调取号码和他的亲属联系。当擦拭去手机上的斑斑血迹,在场的人都愣怔住了,因为这是一只玩具手机!
                  那只玩具手机是乡下汉子给他三岁的孩子买的。这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1)小说描写了车上不同人打手机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乡下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把小说的结尾改成:“警察便从他的血衣里掏出手机,手机上的血滴下来,滴成一个惊叹号!”你喜欢哪个结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王爱莲,补习费呢?”
                  林老师的眼光冷冷的。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她永远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她个子也矮。六十个学生冻冻地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想象王爱莲的样子:蓬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着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没有补习费,还敢来上学?”
                  林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只是冷冷地看着你。
                  “上来!”
                  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
                  “解黑板上第三题!”
                  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
                王爱莲拿起一支粉笔,握不住,粉笔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她又拾起一支,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
                  “过来!”
                  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着要发生的事。
                  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
                  第二天是个雨天。我背了个大书包,跟母亲挥了挥手,却没有到学校。我逛到小河边去看鱼。然后到戏院去看五颜六色的海报,发觉每部电影都是由一个叫“领衔”的明星主演,却不知她是谁。然后到铁轨边去看运煤的火车,踩铁轨玩平衡的游戏。
                  并不是王爱莲的挨打吓坏了我,而是,怎么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事要“发生”:隔壁班的老师大喊一声“督学来了”,我们要眼明手快地把参考书放在腿下,用黑裙子遮起来;前头的林老师换上轻松的表情说:“我们今天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等督学走了,又把厚厚的参考书从裙下捞出来,作“鸡兔同笼”;要不然,就是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要不然,就是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顶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然,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
                  我每天背着书包,跟母亲挥手道别,在街上、在雨里游荡了整整一个月,记熟了七贤三路上每一个酒吧的名字,顶好、黑猫、风流寡妇、OK……
                  被哥哥抓到、被母亲毒打一顿,再带回林老师面前时,我发觉,头上长疮的王爱莲也失踪了好几个星期。我回去了,她却没有。
                  那一年,我们十一岁。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吋一吋地往上抽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1)文章叙写了三个孩子的遭遇,请分条做简单概括。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让“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说说文末“慢慢来,慢慢来”中所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沼 泽 地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只管画的是郁郁苍翠茂盛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如许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感地捕捉大自然的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覆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笔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打败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自得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猜想我会对本身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涛震撼了我的整个身体和精神。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瞥见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据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开心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此时的我,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瞥见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1)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简析第一段画线句的用意。
              (2)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黄色的,踏上沼泽地会有没过脚脖子的感受,简述其作用。
              (3)“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沼泽地”是以画家的同名作品命名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B.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具有真实感,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中“我”是主人公,对画作的艺术价值的评定最终是由“我”裁决的。
              D.记者是次要人物,却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等作用。
              E.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代表主流价值观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