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⑫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⑬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⑭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⑮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⑯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萌芽
                                              左拉
                  夜,阴沉乌黑,天空里没有星星.一个男人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孤单单地走着.这是一条十公里长、笔直的石路,两旁全是甜菜地.三月的寒风像海上的狂风一样凶猛,从大片沼泽和光秃秃的大地刮过来,冷得刺骨,这才使他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广漠的平原.举目望去,夜空里看不到一点树影,脚下只有像防波堤一样笔直的石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向前伸展着.
                  他又走了大约两百步.忽然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他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火堆,把夜空烧得烟雾腾腾.这是一群密集的低矮建筑,中间高耸着一个工厂烟囱的影子,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这个人认出这是一个矿井.但他立刻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有什么用呢?哪里都不会有工作.他没朝这些建筑走去,而是不顾一切地登上了矸子堆,因为那儿有在铸铁炉里烧着的三团煤火.他走近一炉煤火,说了声:“你好!”
                  一个赶车人正背靠着炉火站着,这是个老头,穿一件紫色毛衣,戴一顶兔毛鸭舌帽,他的那匹大黄马像一头石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人们把它拖来的六节斗车倒空.卸车工人是一个红头发的小伙子,长得干瘪瘦小;他不慌不忙,懒洋洋地用手按着卸车手柄.【矸子堆上凛冽的寒风刮得越来越大,它那一阵阵的怒吼,有如挥动着的长柄镰刀一般】
              “你好.”老头子回答说.
                  一阵沉默.来人觉得别人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就立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我叫艾蒂安,是个机器匠…这儿有活儿干吗?”
                  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看来有二十一二岁,满头棕发,长相俊美,尽管手脚细小,却很有精神.
                  赶车人感到放了心,摇着头说:
              “没有,没有,没有机器匠的活儿…昨天还有两个人来过,什么活儿也没有.”
              一阵狂风打断了他们的话】.过了一会儿,艾蒂安又指着矸子堆下面一片阴暗的建筑物问道:
              “这是个矿井吗?”
                  老头子一阵急促的咳嗽,他吐出一口浓痰,在被火映红的地面上留下一个黑点.
              “是啊,是个矿井,沃勒矿井…你瞧,前面就是矿工的住区.”
                  沃勒矿井现在像从梦境中展现出来.艾蒂安在煤火前一面专心地烤着他那冻得流血、可怜的双手,一面望着沃勒矿井.矿井有着一片低矮的砖砌建筑物,它的烟囱直立在那里,像是一个吓人的大犄角,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他一面观察这个矿井,一面想着自己,想着自己八天来到处寻找工作的流浪生活.他回想到自己本来是在铁路工厂的车间里干活,只因为打了工头几记耳光,结果被赶出了里尔,哪儿也不收留他.星期六,他到了马西恩纳,听说那里的铁工厂有工作,然而,什么工作也没有;不论是在铁工厂还是索纳维勒工厂,他都没有找到工作.他不得不藏身造车厂的木料堆底下捱过了一个星期天;那里的看料人在夜里两点钟把他赶了出来.他一无所有,一文不名,连一块面包干也没有.他这样到处流浪,连个避风的地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找.
              “在蒙苏有工厂吗?”年轻人问.
                  老人啐了一口黑痰,在大风中回答说:
              “哦!工厂可不少,三四年前可热闹呀!就是找不到人手,从来也没赚过那么多的钱…现在又该勒紧裤带啦.工人被解雇了,工厂一个跟着一个地关了门…这也许不是皇帝的过错,可是,他为什么要到美洲去打仗呢?更不要说霍乱害得人畜全都死了.”
                  两个人断断续续,简短地聊了几句,不住地发牢骚;艾蒂安说他已徒劳奔走了一个多星期.难道非把人饿死不成?眼看就要把人逼成乞丐了.
              “是啊,”老头说,“这绝不会有好下场,上帝不允许使这么多的基督徒无家无业.”
              他们说话的声音消失了,被淹没在一阵阵狂风发出的忧郁的吼声中.】
              “你看,”赶车人转身朝着南面,大声说,“那边就是蒙苏…”
              “在蒙苏,霍东糖厂最近裁减了工人;除了面粉厂和布勒茨绳索厂还勉强支撑着以外,还有,格日布瓦玻璃厂正闹罢工,因为据说那儿要降工资.”
              “眼下我们这儿还凑合,”赶车人补充了这么一句,“不过矿井也减产了.你看对面的维克托阿炼焦厂,也只有两组炼焦炉还点着.”
                  他又啐了一口痰,把空斗车挂好,跟着他那匹半睡不醒的马走了.
                  现在,黑暗仍然没有消失,但是,老头的指点使得黑暗充满了莫大的苦难,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三月的寒风在这片光秃秃的原野中卷来的不正是饥饿的声音吗?怒吼的狂风似乎带来了失业,带来了招致许多人死亡的饥荒.他东张西望,想尽力看清黑暗中的东西.一切都沉浸在这神秘莫测的黑夜中,他只能远远地望着高炉和从许多烟囱里冒出一溜溜火焰的炼焦炉.在炼焦炉左边一点的两座高炉,在空中冒着蓝色的,像巨大的火炬似的火焰.这是一场火灾给人带来的悲惨景象,在阴沉的天际,除了这些煤铁之乡的夜火外,看不到一颗星星.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说“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请结合文本概括造成人们“这种苦难”的原因.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
              ②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4)文中三处加“【】”的句子都写到了风,设计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菜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桌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菜味道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菜,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菜、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菜馆的总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菜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菜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10年,直到1590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有400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菜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咸”;什么“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一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鳅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菜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椒油小白菜、酿煎青椒、韭菜炒胡桃、葵花豆腐,还有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菜》;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菜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菜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菜馆早晚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菜.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燕窝人参羹等药膳菜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天喝多了,走吧,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虚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
              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C.“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
                 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叉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
              “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2015年第1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葛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了女儿,而且后悔自己没有早一天把月饼寄出去,这表明了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B.主任过去看不起老葛,现在却热情地请老葛喝酒,向老葛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这表明他受社会风气影响,有逢场作戏的成分.
              C.主任敬酒,老葛惶恐地站起来,想一口气喝完酒,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这表明老葛因女儿考上大学摆脱了自卑的一面.
              D.主任的儿子连三本都没有考上,并且不听劝告拒绝复读,去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表明他有主见,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
              E.老葛觉得在做父亲方面他应该向主任学习,与打电话的情节相照应,暗示了老葛心态的变化,表现作者对当下教育的思考.
              (2)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葛三次接电话的反应都不同,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当前教育的反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是悲鸣.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日子的开头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从山尖上流过的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暴躁的枪声很快粉碎了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山坡上已经充满了浓烈的烧焦味和淡淡的血腥气…
                是战争打扰了它!
                战争今天在这里打响.他奉命要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熊熊烈火在燃烧,浓浓硝烟在腾升.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不是那支他熟识的、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而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
                满山坡都是一个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全然不顾四伏的杀机,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裸露的山坡上,顿时如同长出了一片蠕动的树林.
                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他们趴在山坡上,一动不动,很安静的样子,温煦的阳光正在为他们做最后一次沐浴.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
                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他们跪倒在地,虎视眈眈,似乎在伺机做最后一次跨越.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他要收获的是近在眼前的这个山头.他必须抱着这个山头去作交代.他觉得喘不过气来,眼前一片死黑.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喃喃自语.他渴望出现奇迹.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宁死也要爬上山顶去!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山因此而动摇,天因此而倾斜.他的双手像两把铁铲,要将山坡铲为平地;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此时此刻,他是杀手,也是被杀者.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疋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景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槛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下面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E.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市人的压力
                                                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迟到以致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神 鞭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
                ①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③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④“你瞧好了!”
                ⑤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⑥“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⑦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⑧傻二开口说:“你算说错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⑨“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三爷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⑩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
                                                                             (节选自冯骥才《神鞭》)
              (1)下列对上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对“傻二”、“玻璃花”的描写,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
              B.第⑥段中“‘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了“傻二”出神入化的枪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小说中的“玻璃花”尽管崇洋媚外,张扬跋扈,色厉内荏,欺软怕硬,但作者对他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及知错就改的性格是暗暗赞赏的.
              D.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方言和文言灵活交织,幽默诙谐,富于浓郁的天津味儿.
              E.上文虽只是选段,但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刻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傻二”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第⑧段中“傻二”说:“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